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文化论文 > 正文

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处理技巧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处理技巧”,希望对需要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处理技巧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在翻译实践中,根据文化缺省的不同程度和情况,在前人成功的翻译实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处理文化缺省的常用策略及技巧。

一、文化意象替换法

关于中国经典爱情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观看此剧,开演前几位来宾向中国翻译问起这台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任凭翻译怎么解释外宾就是不懂,这时总理在旁边说:“ThisisChineseRomeoandJulia.”(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国来宾一听恍然大悟,连称“OK”。此后这部影片跟随总理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甚至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放映厅里不时地发出同情的赞叹声和哭泣声,中国文化成功征服了世界。关于这样的翻译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关于“济公”的翻译,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们都知道西方有一个“RobinHood”,其人其事都和“济公”很像,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把“济公”译作“Jigong,RobinHoodinChina”,西方读者一看就会对“济公”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述两个例子的翻译也给译者的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作为译员必须深谙两种文化,而且还要对自己的意向观众和读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有充分的预测,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文化意象舍弃法

对于什么才算是好的翻译,古今中外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忠实”和“通顺”一直都是不变的黄金定律。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才算是“忠实”?是完全依照文本还是精神上的一脉贯通?这些问题可以说也没有固定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有的学者用“创造性叛逆”来突出翻译的主体性,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学会选择和取舍。翻译过程中有时候一句话会出现多个意象,完全对等忠实的翻译难免使文本信息伯仲不分,目标语读者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和接收所有的文化信息。这个时候译员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不重要的文化意象舍弃掉,这一点在影视翻译中尤其重要。比如说《霸王别姬》这部享誉中外的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原语:楚霸王气度尊贵,要是威而不重,岂不成了江湖上的黄天霸了!这句话中有“楚霸王”“黄天霸”两个重要意象,还有外国人怎么都不能理解的中国的“江湖”。如何把这一句意象丰富的汉语在短短的屏幕和时间限制下成功的翻译给英语观众就成了影视翻译的难题。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省略了的“江湖上的黄天霸”这一意象的具体翻译,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选择了“gangster”这一普通词汇,因为对于“黄天霸”这个人物形象中国人民都未必十分熟悉,只是从名字上觉得他这个人应该不怎么样而已。所以把它舍弃而用一个简单的“gangster”代替,不仅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明白如果楚霸王不怎么怎么样就会和“混混”“流氓”无异之外,还突出了楚霸王的身份地位,最重要的是传递了文本最主要的信息,观众也便于理解和接受。文化意象舍弃法或称意译法虽然失去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造成了文化意象的损失,但是它所产生的译文的简洁流畅却是深受大多目标语读者喜爱的。但是并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所有意象都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们不能把它们都舍弃掉吧,那还怎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取直译加注和直译加文内解释这两种方法了。

三、直译加注

有些词语具有特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翻译时需要通过加注释的方法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原语:我属鸡。我从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外国人一般不知道“属鸡”或“本命年”的文化意义,在跨文化的英译本中就需要特别解释这一意象,所以懂行的翻译往往会用注释来加以说明。有了这样的解释,目标语读者就能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注解只是暂时性地、快捷地为目标语读者提供帮助,所以内容不宜过长和繁琐,不然不仅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还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注解一定要遵循言简意赅的原则,所以一般情况下会采用文内解释的方法。

四、直译加文内解释

如上文所言,如果读者一直在搜索注解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只要有可能,额外的信息就应当嵌入文本之内,这样读者的注意力就不会被打断。”直译加文内解释法可以在文内补偿目标语读者所需文化知识的同时保证其阅读的流畅性,达到文化传递和交流的目的。如:原语:端午节那天,我们都要吃粽子。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想来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大家一向比较认可的方式就是把节日的主要特点翻译出来,比如说元宵节就翻译成“theLanternFestival”(“灯笼节”)就是因为元宵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挂灯笼。而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项目就是赛龙舟,所以翻译成“theDragonBoatFestival”(“龙舟节”),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在这里文内加注的方法把这个节日的日子告诉了目标语读者。第二就是关于“粽子”的翻译,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粽子”这种食物和文化意象的,译者就用一句“用苇叶包裹的米饭布丁”把粽子的形状及内容给表达了出来,目标语读者心中对“粽子”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自然会去搜索资料看个明白,那个时候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就显现了出来。

文化缺省作为文学作品中特有并且常见的文学现象从美学的观点看它的存在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本文空白,这些空白恰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本文、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也是“文学本身的特点和优点”(朱立元,1989:23)但是对于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如果对文化缺省处理得当,既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又可以保持原文文化缺省的艺术美感。相反,如果译者对此忽略或随意翻译则会使读者误解或者无法理解原文。本文通过对文化缺省情况下汉英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没有联系的,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在保有我们文化特色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文化意象替换的方法拉近与目标语读者的距离,让他们觉得亲切和自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采取异化加注的方式来保持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虽然这个接受过程是漫长的,但也不能让他们认为中国的“天”就是他们的“上帝”,“道”就是他们认为的“神”。

综上所述,翻译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个依靠翻译来传播文化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但是随着世界交流方式和机会的增多,随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翻译和研究的关注,原文中文化缺省现象会越来越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相信中国文化终将以它独有的风姿吸引世人的瞩目。(本文作者:孙亚男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处理技巧责任编辑:陈老师    
  • 上一篇资讯: 文学翻译独特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