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文化论文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翻译准则及对译者的要求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本文就文化翻译的概念及其对译者的要求及原则进行了论述,指出译者要有文化意识并能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翻译过程中本着文化交流的原则,要优先采用异化策略。
翻译曾一度被看作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行为,即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因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涉及到特定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译文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对两种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细微差别的掌握程度。作为翻译的媒介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描写和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也影响和塑造着语言,“夫唱妇随”和“妇人之见”这些词语反映了历史上汉文化中妇女地位的卑微。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文学翻译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
一、文化因素要求译者要有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使人们通过译文了解他民族文化。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 ,还要熟知两种文化 ,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王佐良教授曾断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也就搞不好翻译,因此,译者必须具备文化意识。译者要深入了解使用源语和目的语的人民的过去和现在,即详细了解他们的历史地理,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并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内涵的误译或缺失。
二、译者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应持平等态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于不同文化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任何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产生、发展、高潮和衰落这几个时期,任何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文化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这种尊重是对源语文化和作者的创造活动的尊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仅从译语文化出发而忽视源语文化是错误的。拿“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的翻译为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些译者为了迎合中国读者的方便,便用中国文化替代了源语文化,从而武断地译作“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种译法无疑违背了文化平等的原则,它剥夺了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阻碍了文化交流。事实上,“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种直译更为贴切,因为它尊重源语文化而且其文化内涵对中国读者来说也是一目了然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掩盖了源语文化蒙蔽了读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过分强调的语文化从而忽略了源语文化,导致归化手段的滥用。译者只有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才能合理运用异化策略促进文化的交流。
三、文学翻译的原则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频率是截然不同的。就拿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Joan Haste的两个中译本来说吧,在二十世纪初的蟠溪子的译本《迦因小传》中,凡是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情节都被删掉了,以迎合当时中国的伦理标准,该译本受到了封建文人的欢迎。而几年后林纾的译本《迦茵小传》则把蟠溪子刻意删去的情节都如实翻译出来,结果该译本受到了恶意攻击。虽然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林译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倒成了不受欢迎的译本。
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大大改观了。广播、电视、旅游、互联网等等渠道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从而使人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对外来文化采取了欢迎和包容的态度,这就给异化的翻译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归化的策略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一句如译作“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孤独的工业”就会让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孤独的工业”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一种专为孤独的老年人提供的社会福利项目,可译作“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为孤独的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本着文化传播的原则,在读者能够通过译文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异化策略,从而传播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和语言,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准则及对译者的要求责任编辑: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