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论文”,希望对需要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论文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与文学翻译相关的概念解析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资财富的总和。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知识、习俗等,还包括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Hall认为,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历史条件下不断应付身边各种情况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语言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交往中形成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地域风貌等内容;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随着文化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无法从文化交流活动中将思想意识分离出来,使语言成为传递文化的基本工具。
(二)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中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理念、社会心理等以及决定语言系统特征的所有文化形式。英国学者马林诺夫认为,文化语境是某一语言团体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价值观念等,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科学、传统等方面的内容,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境,同样的表达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总是依靠特定的语言情景理解作品中的词语或句子,而这种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有着密切联系,学者韩礼德就认为,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化社会系统,情景语境体现着文化语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并使作品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因而,文学翻译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比非文学翻译更为复杂,需要译者有广博的文化背景。文学家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的文化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阅读原文时能和读原著那样受到启发与感动。在跨语境翻译中,翻译者要准确把握文化语境,深刻理解原文体现的文化现象。语言学家马克认为,跨文化翻译中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交流障碍,如果译者不能把握源文化传递的全部信息,就会使翻译失去文化交流功能。
二、影响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一)思维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重感性、经验;西方人重理性、推理;东方人重整体、直观,西方人重个体、抽象。在语言表达上,西方人会将主客体严格区分开来,用抽象的事物名词作为句子主语,汉语则常将人称代词作为句子主语;英语会将句子重心放在前边,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与主句分开,而汉语习惯于讲清事实再得到结论,常将句子中心放于后边,将修饰语放到中心词前边,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跨语境文学翻译。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可以翻译为“KongYijiwasamanasthelong-gownedcustomerwnousedtodrinkinstanding”。
(二)历史文化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相同事物可能有不同文化意蕴,如英文中的sea,sport,race,fire,castle等词语的含义就非常丰富,而汉语中“梅、兰、竹、菊、江”引发的联想、产生的文化意境远非西方人能理解。在长期发展中,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并涌现出许多有民族特色的人物与事件,使文化呈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如西方历史中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被英国、普鲁士等国联军在滑铁卢击溃,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形成典故“遭遇滑铁卢”;在中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在荆州被东吴军队击溃,并形成了“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典故。这里的“遭遇滑铁卢”与“败走麦城”虽然是不同民族和历史的事件,却有着相近的含义,均表达了人陷入绝境的含义。如美国大片Gonewiththewind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没有的内涵,可以意译为《乱世佳人》,“乱世”交代了美国南北战争这个特殊的战乱时期,佳人是指影片女主角,通过这种翻译形象展示了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经历。
(三)自然环境
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方有着温暖的含义,但处于欧洲西北海岸的英国的东方非常寒冷,令人厌恶;汉语中的成语“四面楚歌”“南柯一梦”等都和特定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仅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很容易被别人误解,因此,应被翻译为“四周都被包围”“美梦或虚幻的快乐”。再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中的“西北流”就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有着密切联系,但这使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很难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语言系统的生存环境,具体情景语境源于文化语境,原文语篇是源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而译文语篇是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传播。奈达说过,对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语言技巧更重要。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词汇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感性认识,将善恶、美丑、吉凶等思想情感体验附加于词汇上,使词语有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
(一)源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在源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传播的,作品翻译深受源语文化语境及作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占据重要位置,如果不了解源语言文化语境,就很难恰到好处地将文学作品翻译出来。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之间有着严格界限,儒家提倡“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背景,因此,要用意译法将句子译为“herigorouslyobservedthegreatbarrierthatshouldbetwixttheheandtheshe”,准确再现了原文表达意图与思想内涵。中国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三年前被蛇咬,如今梦到绳子也害怕”翻译为“Theburntchilddreadthefire”,但这种翻译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因为西方文化中蛇是令人恐惧的动物,如果将“蛇”“绳子”都直接翻译出来,就能很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再如《红楼梦》中的“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翻译时会涉及到词语“吕洞宾”,吕洞宾是中国道教文化里的神仙,这些西方人并不了解,因此可以用意译加注释的方式翻译,“Youare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ungratefulthing!———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这样能保持原文风格,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如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天”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无法反抗的未知力量,也指无可奈何的宿命论观点,翻译家Hawkes就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将原文的佛教文化背景转变成基督教文化背景,迎合了欧美读者的文化习惯。
(二)译入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意义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译者与读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他们会受特定文化语境的影响,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深受所处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目的语读者是文学翻译的接受者,他们接受外国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化过滤而产生的,所谓文化过滤是指根据自身文化积淀与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分析、借鉴、重组。如《红楼梦》中,“世人都晓神仙好”中的“神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术语”,西方人很难理解“神仙”的真正含义,为此,可以将“神仙”翻译为“salvation”(基督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再如“Well,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me”,如果将“thestitchintime”翻译为“趁早缝一针,省得来日补九针”,这样虽然能够表述清楚原文的意思,但并符合中国人的用语习惯,因此应译为“小洞小补,大洞吃苦”。
(三)译者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翻译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使他们形成了特定的翻译风格。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语言的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总会遇到各种文化障碍,好的文学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还取决于他对原作承载的文化意蕴的把握。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翻译出既忠于原著及源文化,又能为读者接受和认可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翻译中,试图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强加给译语文化价值体系是不可取的,将源语文化排除于译语文化之外也是危险的。为此,译者能够采用文化归化、文化异化、文化诠释、文化融合、文化阻断等方式进行文化翻译。
四、结语
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思想内涵,文学翻译不仅是语义转换,更是文化交流与沟通。在文学翻译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技巧,还要了解文学作品蕴涵的文化思想,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文学作品。
作者:王爱玲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论文责任编辑:xch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