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文学教学要注重感性”,希望对需要文学教学要注重感性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近年来,语文教育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总的来说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贬多褒少。曾经在语文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国语文教育优思录》中,就有许多权威人士、家长、教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出种种责难。杨东平在《语文谭:我们失去什么》一文中指出: 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 “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 ‘理性’的内容,对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等写作‘技术’的训练,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1)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中也指出:“我想小到 ‘灰溜溜’这类词,也要用书面语去说它一遍了,那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学的东西就太多了。”(z)李吉林说:“课堂宝贵的40分钟往往就在这种可有可无、牵强附会、强加给作者的‘分析’中耗费掉。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尤其我们的汉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I''''M对于语文教育的这些批评指向同一弊病,即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化倾向。
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说明”中指出其文学作品所占比重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意味着今后的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否成功。具体来说,就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否顺应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否体现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是否注意到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等等。针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理性化倾向,我认为当前应采取的对策是:注重感性。注重感性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想象活动,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地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较为自由的阅读心理空间,另一方面又要能抓住时机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下面,本人试图从语文教育目的、文学作品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三方面来探讨为何要注重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