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现代文学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还说:“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都不出什么来。”就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虽然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历经多年的争鸣和改革,但是,语文教学依然笼罩着“考试取分数”的阴霾,难以使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屈居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之下的重阅读与写作的“二元”课程体系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潜在的个性品质的特点加以改革,建立一个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为目标的显隐并重、学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校园文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学是语文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蔚然兴起,文学报刊如雨后春笋,显示出盎然生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校风学风,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荣誉感,也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格、信念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语文隐性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文学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的语文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呆板的格局亟待扭转。语文教学服从和听命于中考和高考的“传统”,只能驱使老师和学生一味地“抓纲务本”,花大力气在语言基础和应试作文上下苦功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学习。所以,从构建显隐并重的新课程体系这个角度来看,学生自发成立的文学社团以及创办的文学报刊就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学校和语文教师理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持,绝不能抱有“听其自生,任其自灭”的态度。
二.校园文学有利于营造语文教学的环境氛围我们都知道,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他们的禀赋个性因人而异,其中不乏一大群对文学情有独钟,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爱护和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激励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不仅会强化师生的语文环境意识,也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旦脱离,势必会造成课程体系的缺损和教学环节的脱扣,进而也会妨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属农村中学,地方偏僻,办学条件差,但我校“溪畔”文学社及其社刊《溪畔》创办十余年,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刊物由手抄本到誊印本再到今天的塑封彩印本,从形式到内容日臻精美。文学社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文学知识百题竞答”、“好作文评选”、“文学名著影视剧欣赏”、“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比赛”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宽松愉快的语文教学环境。三.校园文学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高度重视。所以,扶持学生文学社,开辟文学园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