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小说中的永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1《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编辑(以下简称问):斯蒂芬·茨威格是个独特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跨越几种体裁,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您在选择《家庭教师》这篇短篇小说推荐给读者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我们看到,这篇作品里的女教师,与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人,都是被伤害的人,请您谈谈茨威格的创作特征,以及他叙事中融入的冷静、同情和技巧。陈福民(以下简称答):以往来这里做推荐对谈的多为当下声名卓著的一线作家,读来颇为受益。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者批评者读者,我能有这个机会为读者服务,感到很荣幸同时也有些不安。按照鲁迅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的比喻,前者乃是烹制南北大菜满汉全席的高手,会心之论独到之处惊人之语层出不穷,而我则很像一个挑剔的食客,除了自己蹩脚的见识和口味之外就别无看家法宝了。我读《家庭教师》大约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迄今快30年了。但它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占据着不可颠覆的地位,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它在我内心所掀起的惊涛骇浪。这篇小说尽管线条单一,但它所包蕴的信息有一种无穷的循环性,在任何时候去阅读,它都会带领读者重新经历一次人的内心世界的跋涉与历险。斯蒂芬·茨威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些奇特。一方面,他的文学写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另一方面,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在“大师”的意义上定位他。我一向以为,就向经典学习的意义而言,作家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读者的老师,如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他们对丰富性整体性的迷恋压倒了对复杂性悖逆性的探究,其世界观和艺术哲学的轮廓是鲜明清晰的,相对说来,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进入他们构建的艺术楼阁;另一类则是写作者的老师,如福楼拜、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他们专注于一个幽暗精微曲折不明的世界,在作品中特别强调事物的尖锐和偶然性,而他们对语词的多义性和简洁同时具备一种不可思议的捕捉运用能力。这类作家不满足于简单地提供一个意义世界,而是致力于呈偶然,小说中永恒的魅力———与陈福民谈茨威格小说和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陈福民,当代文学批评家。
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作品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论文《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谁是今日之“拾垃圾者”》《伟大时代的小丑之见》《文化变迁时代与网络文学》等曾广有影响。近年来关注并从事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研究。作者简介偶然,小说中永恒的魅力117《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1《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编辑(以下简称问):斯蒂芬·茨威格是个独特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跨越几种体裁,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您在选择《家庭教师》这篇短篇小说推荐给读者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我们看到,这篇作品里的女教师,与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人,都是被伤害的人,请您谈谈茨威格的创作特征,以及他叙事中融入的冷静、同情和技巧。陈福民(以下简称答):以往来这里做推荐对谈的多为当下声名卓著的一线作家,读来颇为受益。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者批评者读者,我能有这个机会为读者服务,感到很荣幸同时也有些不安。按照鲁迅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的比喻,前者乃是烹制南北大菜满汉全席的高手,会心之论独到之处惊人之语层出不穷,而我则很像一个挑剔的食客,除了自己蹩脚的见识和口味之外就别无看家法宝了。我读《家庭教师》大约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迄今快30年了。但它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占据着不可颠覆的地位,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它在我内心所掀起的惊涛骇浪。这篇小说尽管线条单一,但它所包蕴的信息有一种无穷的循环性,在任何时候去阅读,它都会带领读者重新经历一次人的内心世界的跋涉与历险。斯蒂芬·茨威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些奇特。一方面,他的文学写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另一方面,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在“大师”的意义上定位他。我一向以为,就向经典学习的意义而言,作家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读者的老师,如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他们对丰富性整体性的迷恋压倒了对复杂性悖逆性的探究,其世界观和艺术哲学的轮廓是鲜明清晰的,相对说来,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进入他们构建的艺术楼阁;另一类则是写作者的老师,如福楼拜、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他们专注于一个幽暗精微曲折不明的世界,在作品中特别强调事物的尖锐和偶然性,而他们对语词的多义性和简洁同时具备一种不可思议的捕捉运用能力。这类作家不满足于简单地提供一个意义世界,而是致力于呈偶然,小说中永恒的魅力———与陈福民谈茨威格小说和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陈福民,当代文学批评家。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作品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论文《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谁是今日之“拾垃圾者”》《伟大时代的小丑之见》《文化变迁时代与网络文学》等曾广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