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文化论文-研究报告:网络道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研究报告:网络道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在中国,互联网的建设虽然是近十年的事,但它的发展速度却快得惊人。截止2005年1月,中国网民巳超过9400万。在这庞大的网民队伍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比例高达51.7%)。青少年对电脑的兴趣远远超过中老年人,他们特别容易沉湎于网上生活而不能自拔,少数人还干出蠢事来。对此,国内重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日高。本研究报告涉及到一个重大的德育问题:如今青少年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过多”,而他们的计算机伦理道德和公民意识却发展不足。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毫无疑问,计算机伦理道德是新世纪我国德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伦理道德教育的对象首先是青少年。因此,“十五”期间研究德育在这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积极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不仅刻不容缓,而且对我国信息业顺利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青少年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的增加是非常惊人的。2000年1月,我国青少年网民约为401万人,到2005年1月这个数目增加到4860万人,5年之内增加了11倍。其中,18岁以下网民增加的速度更是惊人,5年之内从21万人一跃增加到1542万人。对第五次到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见表1),我国网民结构的低龄化在整体上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表1 2000年~2005年我国青少年上网情况
时间 18岁以下 18岁~24岁 网民总数
(万人)
网民人数(万人) 比重(%) 网民人数(万人) 比重(%)
2000年 1月
7月 21
29 2.4
1.7 380
808 42.8
47.8 890
1690
2001年 1月
7月 335
400 14.9
15.1 927
975 41.2
36.8 2250 2650
2002年 1月
7月 516
747 15.3
16.3 1220
1704 36.2
37.2 3370
4580
2003年 1月
7月 1040
1163 17.2
17.1 2204
2659 37.3
39.1 5910
6800
2004年 1月
7月 1495
1505 18.8
17.3 2711
3202 34.1
36.4 7950
8700
2005年 1月 1542 16.4 3318 35.3 9400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
调查: 透视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互联网问世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它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现在几乎没有人有怀疑。因为青少年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冲浪,对青少年确有挡不住的诱惑。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的环境条件,它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也成了社会学者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本课题组于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对江苏省苏南、苏中、 苏北三地区18所重点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参见附件)。为了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本研究不用邮寄而用派员的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36份,回收率达77.3%。调查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上网情况。
1、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16.0岁,其中男性占54.3%,女性占45.7%,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和所在年级分别见表2和图1:
表2 年龄构成
年龄(岁)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3 11 2.1 2.1
14 60 11.2 13.2
15 111 20.7 34.0
16 167 31.1 65.1
17 121 22.6 87.7
18 59 11.0 98.7
19 7 1.3 100.0
合计 536 100.0
众所周知,互联网带来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许多事,所以了解学生家庭目前的上网条件是很有价值的。对于青少年来讲,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家庭的上网条件,不仅能够直接反映互联网的普及情况,而且能间接反映出父母对于其子女使用网络的态度。这也关系到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时,父母能否给予自己的孩子经常性的关注和指导。为此,我们在这次调查的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家庭上网条件的直接问项。被调查者回答无在家中上网条件的占68.3%,回答有在家上网条件的占31.7%(见表3)。但调查表明,目前被调查者上网最经常的地点并不是家庭,而是网吧,占40.2%;经常在家上网的占28.3%。其余经常上网的地点分别是学校,占13.5%;同学家,占6.2%(见表4)。
表3 家中是否可以上网
家中上网条件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有 169 31.5 31.7 31.7
没有 364 67.9 68.3 100.0
合计 533 99.4 100.0
缺省值 3 .6
合计 536 100.0
表4 经常上网的地点
经常上网的地点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家中 145 27.1 28.3 28.3
网吧 206 38.4 40.2 68.4
学校 69 12.9 13.5 81.9
同学家 32 6.0 6.2 88.1
其他 61 11.4 11.9 100.0
合计 513 95.7 100.0
缺省值 23 4.3
合计 536 100.0
青少年的网络活动既反映了其心理活动,也会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心理和行为的改变。青少年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网上?他们在网上主要做什么?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例如,迷恋网络可以用通宵上网的情况来测量。调查表明,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经常通宵上网的并不多,只是个别现象,占1.3%;12.5%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偶而通宵上过网; 从来没有通宵上过网的学生占86.4%(见表5)。大多数被调查者(占76.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1-2小时;平均每周上网时间3-4小时的占13.9%;5-6小时的占4.2%;在7小时或7小时以上者占5.6%(见表6)。
表5 通宵上网的情况
通宵上网的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从没有 443 82.6 86.4 86.4
偶尔 64 11.9 12.5 98.8
经常 6 1.1 1.2 100.0
合计 513 95.7 100.0
缺省值 23 4.3
合计 536 100.0
表6 每周上网时间
每周上网时间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1-2小时 379 70.7 76.3 76.3
3-4小时 69 12.9 13.9 90.1
4-6小时 21 3.9 4.2 94.4
7小时以上 28 5.2 5.6 100.0
合计 497 92.7 100.0
缺省值 39 7.3
合计 536 100.0
2、上网态度与目的
互联网特别对青少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与此相关联,现在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等字眼也频频见诸报端。为此,我们在问卷的“认知”部分设计了对网络喜好程度以及如何使用网络的问项,以便了解调查对象的上网态度究竟如何。调查表明,在调查对象的总体中,称喜欢上网的占37.4%,称不喜欢上网的占10.8%,超过半数(51.8%)则抱无所谓的态度(见图2)。调查亦表明,男生对网络的喜好程度超过女生,在197个回答喜欢上网者中,男生占59.9%,女生占40.1%。
应该指出,比起了解青少年喜好上网的程度,现在人们更想了解他们在网上主要做些什么,因为后者将影响到社会对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态度和反应。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内容,关于“上网的主要目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资料回答的占56.7%,为最高。另外一些选择情况是:玩游戏占38.6%;交友占19.6%;收发 E-mail占17.4%;学知识占26.9%;聊天占35.6%;搞研究占4.5%;看新闻占37.7%;其他占7.1%(见表7)。同时,对于“查资料时首先想到的方式”这一问题,有37.7%的被调查者首先想到上网查找,占第一位;其余首先想到问老师的占10.2%,问同学的占26.1%,问家长的占5.5%,上图书馆的占20.5%(见表8)。
“让互联网联进每一间教室”,在发达国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研究(do research)。“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怎么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创造、研究和设计”。[① 卜卫:《美国儿童如何学习电脑》,《百科知识》2000年第4期,第42页。]①而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表7表明搞研究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看重,只有4.5%的学生选择此目的。但是表8显示,现在中学生的阅读方式正在改变,网上阅读这种便捷的求知方式正越来越多地为青少年所认同。
表7 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项选择)
内容 游戏 查资料 交友 收发 E-mail 学知识 聊天 搞研究 看新闻 其他
人数 207 304 105 93 144 191 24 202 38
比重(%) 38.6 56.7 19.6 17.4 26.9 35.6 4.5 37.7 7.1
表8 查资料时首先想到的方式(单项选择)
查资料首先想到的方式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问老师 54 10.1 10.2 10.2
问同学 138 25.7 26.1 36.4
问家长 29 5.4 5.5 41.9
到图书馆 108 20.1 20.5 62.3
上网查找 199 37.1 37.7 100.0
合计 528 98.5 100.0
缺省值 8 1.5
合计 536 100.0
互联网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奇迹,尽管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当多的青少年尚无很好的上网条件。但是,互联网正在信息共享、人际沟通等多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关于“上网带来的好处”问题的回答,能够反映出青少年他们自己对互联网的积极评价。在本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开拓自己的视野”、 “能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得到休闲与娱乐” 三个答案,分别为72.9%、66.0%、62.7%;而“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增加人际交往、结交朋友”、“聊天可以减少自己的烦恼”这三个答案的选择都未超过半数,分别为27.2%、21.3%、18.3%(见表9)。
表9 上网带来的好处(多项选择)
内容 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能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 得到休闲与
娱乐 促进了自己的学习 增加人际交往、
结交朋友 聊天可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人数 391 354 336 146 114 98
比重(%) 72.9 66.0 62.7 27.2 21.3 18.3
3、问题及反省
但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影响毕竟是多层次、多方位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态。所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使用的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为此,本次调查我们特别就“网上不良信息”和“青少年黑客”设计了有关问项。不过,这方面情况有某些对调查对象感到敏感的问题,对此问卷是用比较间接的方式来提问的。
首先,网络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这样一来,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是否有意不去看有害信息”的问题,有70.3%的被调查者作了肯定的回答,有29.7%的被调查者作了否定的回答。调查中,有16.3%的被调查者(85个)直接承认接触过色情网站。而对于“如果知道有同学上过色情网站,会不会向老师汇报”这个敏感问题,有60.2%的被调查者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表10)。以上情况反映出,面对网上信息污染,多数被调查者已有所认识和准备。但后一个问题的回答间接反映出,多数人对净化网络环境尚缺乏社会责任感。至于16.3%的被调查者直接承认接触过色情网站这个数据我们也不能小视:其一,这个数据只会产生向下偏误,即只会有接触过色情网站的被调查者否认的情况,而不会有未接触过色情网站的被调查者承认的情况;其二,目前我国青少年尚缺乏很好的上网条件,接触过色情网站的被调查者多数出于有较好上网条件的那部分被调查者,而如果将样本总体中承认接触过色情网站的人数与具备较好上网条件的人数相除,比例上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表10 如果知道有同学上过色情网站,会不会向老师汇报
向老师汇报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会 208 38.8 39.8 39.8
不会 314 58.6 60.2 100.0
合计 522 97.4 100.0
缺省值 14 2.6
合计 536 100.0
其次,自因特网形成以来,让青少年难辨是非甚至向往的社会越轨亚文化,是所谓的“黑客哲学”(或“黑客伦理”)。众所周知,黑客泛指一切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的不速之客。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它创造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自由的信息文化。正是在“信息共享”的旗号下,黑客哲学赋予“自由”以绝对的性质。这样一来,网络空间全然没了规范和秩序可言,破“网”打洞大行其道,解密、窥密等都成了天经地义的行为。青少年黑客在网上的那些惊世之举,往往和计算机犯罪难脱干系。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黑客的知晓度为79.9%(见表11)。但被调查者对黑客褒贬不一,对黑客亚文化的不辨是非甚至向往,这的确是令人担忧的。例如“对黑客闯入某国国防电脑系统的行为”,42.2%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佩服,6.7%的被调查者表示这种行为没什么可指责的, 1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置可否,只有39.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成(见表12)。萨瑟兰指出,越轨与犯罪行为就象其他所有“正常和守法”行为一样是在社会中学会的。它只是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亚文化群中。在存在着“赞同违法的论调超过了反对违法的论调”情况的任何社会结构中,越轨与犯罪行为就易于发生。[① [美] 艾兹恩等:《犯罪学》,谢正权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①
表11 对计算机黑客的知晓
对计算机黑客的知晓 人数 百分比
不知道 108 20.1
知道 428 79.9
合计 536 100.0
表12 对黑客破“网”打洞行为的态度
对黑客闯入某国国防电脑系统的行为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很佩服 175 32.6 42.2 42.2
这种行为没什么可指责的 28 5.2 6.7 48.9
不置可否 50 9.3 12.0 61.0
不赞成 162 30.2 39.0 100.0
合计 415 77.4 100.0
缺省值 121 22.6
合计 536 100.0
互联网覆盖全球,对于这项由亿万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不讲游戏规则不行。所以,本次调查还设计了有关网络规范的问项。“对网上行为准则”, 被调查者有所了解的占72.0%,完全不知道的占28.0%(见表13)。具体内容选择的情况如下:知晓“不能偷看他人电脑中的东西”的占55.2%;知晓“网上行为不能有伤害他人之处”的占56.9%;知晓“对于要付费的软件不应设法免费下载”的占36.2%;知晓“不应该用计算机欺骗他人”的占49.3%(见表14)。而“对网络法规”,回答比较了解的占3.1%;回答了解一些的占62.9%;回答完全不了解的占34.0%(见表15)。以上问题都是最一般性的,回答所示的情况显然不令人满意。所以,在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两方面我们都面临着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表13 对网上行为准则的知晓
对网上行为准则的知晓 人数 百分比
不知道 150 28.0
知道 386 72.0
合计 536 100.0
表14 对网上行为准则内容的知晓(多项选择)
内容 不能偷看他人电脑中的东西 网上行为不能有伤害他人之处 对于要付费的软件不应设法免费下载 不应该用计算机欺骗他人
人数 296 305 194 264
比重(%) 55.2 56.9 36.2 49.3
表15 对网络法规的知晓
对网络法规的知晓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比较了解 16 3.0 3.1 3.1
了解一些 323 60.3 62.9 66.0
不了解 175 32.6 34.0 100.0
合计 514 95.9 100.0
缺省值 22 4.1
合计 536 100.0
不过本次调查表明,通过这几年来的宣传教育,青少年关于网络也是“双刃剑”的认知正在提高。例如在被调查者中,只有33人称不知道上网有不好的地方,占总数的6.2%(见表16)。至于对“双刃剑”认知的具体测量,本调查设计了“网上交友可靠性”的问项。调查表明,被调查者虽然对黑客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但高达90.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上交友不可靠(见表17)。在人际沟通方面,互联网确实扩大了人们人际关系的领域。但调查同样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都知道,网上交往主要是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实现的,匿名是网络一个突出的特点。所以在网络上所交的朋友很少是用心结交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比较脆弱。
表16 对网络缺陷的知晓
上网有不好之处 人数 百分比
不知道 33 6.2
知道 503 93.8
合计 536 100.0
表17 网上交友的可靠性
网上交友的可靠性 人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 可靠 51 9.5 9.8 9.8
不可靠 470 87.7 90.2 100.0
合计 521 97.2 100.0
缺省值 15 2.8
合计 536 100.0
与“上网带来的好处”相对应,本调查研究报告:网络道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