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化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运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1 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其主要途径是: (1)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2)围绕“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创设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如讲授反函数概念时, 首先提出:(1)什么叫函数y=f(x)的反函数; (2)函数y=f(x)与x=Φ(y)的关系;(3)函数 y=f(x)与y=f-1(x)的关系;(4)x=Φ(y)与 y=f-1(x)的本质区别与联系;(5)求反函数的基本方法、步骤,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6)函高y =f(x)与y=f-1(x)的定义域、值域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看、想、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彻底弄清问题,其收获是常规讲课所不能比拟的。
2 提出问题情境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对同一数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如在高三高考班的函数复习课上,笔者以学生熟悉宣传为素材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我市阿鹏出租汽车公司拟设计一幅宽为x 米、长为y米的矩形宣传栏画,所需面积为1/8 米2。笔者以为在高三复习课中应把引导学生提出基本问题作为提出问题的重点。一方面,基础问题种类不多,多数学生均能完成,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基本问题正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最好的载体,这与高考重点考察 “三基”的要求是一致的。根据上述问题情境,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几个基本问题: 笔者恰当的以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准确提出若干个基本问题,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其探索精神是很重要的。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 解决问题情境 3.1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 “实践出真知”,当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能提出问题这还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必须创设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情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解决问题寻找实现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中体会,在做中巩固,在做中提高,唯有如此,“三基”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笔者分三步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第一步,让学生独立解决有关问题;第二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解法和结果; 第三步,表达陈述各题的解法、答案及典型错误。经过这三个步骤,大家基本熟悉和掌握了解决各类基本问题的常用方法。
3.2以笔者为主体的情境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就要求教者把学生带入变化多样的解题情境之中。 (1)巧选解法的解题情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一般应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或采用不同的变式,一题多解,沟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当然,多解并非多多益善,片面追求多解,也易让学生走向思维误区,笔者主张学生在复习掌握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最佳方法。例1:设X∈R,求证:12≤x2+x+ 1x2+ 1≤32 本题多数同学能想到两种基本方法: 一是令y=x2+x+ 1x2+ 1,去分母后用判别式法; 二是将原不等式转化成不等式 x2+x+ 1 x2+ 1-12·x2+x+ 1x2+ 1-32≤0后求解,此时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征,让学生明白还可用如下方法求解: 利用基本不等式,当x≠0时,结论成立。当x≠0时, x2+x+ 1 x2+ 1= 1 +xx2+ 1= 1 +1x+1x ∵ x+1x ≥2,∴-12≤1x+1x≤12, ∴结论成立。
(2)优化解题途径的解题情境构造法是数学中的常用的方法,掌握构造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莫大的帮助。有些数学问题不用构造法显得繁琐冗长,若用构造法,往往可以把复杂的运算和讨论简化,使问题迅速获解。例2:已知抛物线y=ax2-1(a≠0)上有关于直线L:x+y= 0对称的两点,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与解 若用辅助点法、参数法等方法求解,都较繁琐,构造抛物线y=ax2- 1关于直线 L的对称曲线-x=ay2- 1,可简捷求解。依题意,上述两抛物线的相异交点。由y=ax2- 1 -x=ay2- 1, 得x+y=a(x+y)(x-y)。注意到x+y≠0,且a≠0,所以y=x-1a, 将其代入y=ax2- 1得: ax2-x+1a- 1 = 0 此方程应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其充要条件为 Δ= 1 - 4a(1a- 1) > 0,解之得a>34。 (3)一题多问培养创新能力的解题情境例: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的AB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