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别-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客服咨询,网学网竭诚为您服务,本站永久域名:myeducs.cn | |||||||||||||||||||||||||||||||||||||||||||||||||||||||||||||||||||||||||||||||||||||||||||||||||||||||||||||||||||||||||||||||||||||||||||||
3.1 管内放热系数 管内放热系数和管内工质流动状况及传热工况有关。如果过冷水从下部进入垂直受热管中,直到形成过热蒸汽,则沿管子长度方向存在多种流动工况和传热工况[13]。 1、当流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管壁温度低于产生汽泡所需的温度,此时的传热为单相强迫对流传热。 2、管子截面上水的平均温度比饱和温度低,而管壁温度已高于饱和温度。当此时过热度达到足以使管子内壁表面形成汽泡核心时,在内表面上有汽泡产生。由于中心水流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所形成的汽泡,或者仍然附在壁面上,或者脱离了壁面后在中心水流中冷凝消失。此时的流动工况为汽液两相泡状流动,而其传热工况为过冷沸腾(因为水仍有过冷度),有时也称表面沸腾。 3、随热量不断加入,管内水的温度已到饱和温度,脱离了壁面的汽泡不再冷凝消失,此时的流动工况仍为泡状流动,其传热工况称为饱和核态沸腾。 4、随着汽泡数量不断增加,它们集聚在管子中心,这些小汽泡碰在一起合并成较大的汽泡,逐渐形成汽弹,在壁面上仍在不断产生汽泡,此时的流动工况为汽弹状流动,而传热工况仍是饱和核态沸腾。 5、原来的汽弹不断变长,甚至汽弹之间的水柱消失,而形成四周是环状的水膜,中心为夹带有液滴的汽柱。开始时环状水膜的厚度尚大,在壁上仍然形成汽泡,此时的流动工况称为环状流动,而传热工况仍然称为饱和核态沸腾。 6、由于环状液膜愈来愈薄,最后薄到在液膜上不能形成汽泡(汽泡成核受到抑制)。壁面到工质的传热依靠水膜的导热和对流。此时的流动工况仍是环状流动,但传热工况却为水膜的导热和对流了。 7、因水膜愈来愈薄,以至水膜已蒸干了,中心气流中仍然有小水滴,此时的流动工况称为雾状流动,而传热则依靠含水滴蒸汽流的对流传热及液滴碰到壁面时的导热,称为烧干后的传热或干涸后传热。此时可能发生蒸汽有些过热,而液滴仍为饱和温度的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8、全部气流中的液滴也蒸发成蒸汽,此时的流动工况为单相的过热汽,传热工况为单相过热蒸汽强迫对流传热。 4.1 螺旋管束结构设计 蒸汽发生器传热面管束是由与中心同心的多头螺旋管圈组成。设计时取,,为了保持蒸汽发生器外观和谐,螺旋管缠绕层数为24层,中心柱直径定为0.5m。缠绕管子时,第一层取2个头一起缠,根据计算出SL,进而算出相对轴向节距SL/d,当相对轴向节距小于1.4或大于1.8时,就开始换头缠下一层,并且为了保持传热的均匀性,第一层管子向左缠,第二层管子向右缠,如此一直缠到第24层。最内层螺旋管螺旋直径0.545m,最外层螺旋管直径2.27m,管束高度8.43m,共220根换热管子。所有传热面管束由三块辐射状支撑板支撑。 受热面螺旋管排列结构参数见表4-2。 表4-2 受热面螺旋管排列结构
受热面螺旋管束结构参数见表4-3。 表4-3 受热面螺旋管束结构
| |||||||||||||||||||||||||||||||||||||||||||||||||||||||||||||||||||||||||||||||||||||||||||||||||||||||||||||||||||||||||||||||||||||||||||||
本站发布的计算机毕业设计均是完整无错的全套作品,包含开题报告+程序+论文+源代码+翻译+答辩稿PPT | |||||||||||||||||||||||||||||||||||||||||||||||||||||||||||||||||||||||||||||||||||||||||||||||||||||||||||||||||||||||||||||||||||||||||||||
本文选自计算机毕业设计http://myeduc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