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下载 > 机械模具设计 > 正文

汽车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编者按】:网学网机械模具设计为您提供汽车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参考,解决您在汽车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QQ交谈客服咨询,网学网竭诚为您服务,本站永久域名:myeducs.cn

 

1.4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由上述技术条件的分析可知,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但是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这就给连杆的机械加工带来了很多困难,必须充分的重视。
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工序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工艺装备
1
铣连杆大、小头两平面,每面留磨量0.5mm
X52K
2
粗磨
以一大平面定位,磨另一大平面,保证中心线对称,无标记面称基面。(下同)
M7350
3
与基面定位,钻、扩、铰小头孔
Z3080
4
以基面及大、小头孔定位,装夹工件铣尺寸 mm两侧面,保证对称(此平面为工艺用基准面)
X62W组合机床或专用工装
5
以基面定位,以小头孔定位,扩大头孔为Φ60mm
Z3080
6
以基面及大、小头孔定位,装夹工件,切开工件,编号杆身及上盖分别打标记。
X62W组合机床或专用工装锯片铣刀厚2mm
7
以基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铣连杆体和盖结合面,保直径方向测量深度为27.5mm
X62组合夹具或专用工装
8
以基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磨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
M7350
9
以基面及结合面定位装夹工件,铣连杆体和盖 mm 8mm斜槽
X62组合夹具或专用工装
10
以基面、结合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锪两螺栓座面 mm,R11mm,保证尺寸 mm
X62W
11
钻2— 10mm螺栓孔
Z3050
12
先扩2— 12mm螺栓孔,再扩2— 13mm深19mm螺栓孔并倒角
Z3050
13
铰2— 12.2mm螺栓孔
Z3050
14
用专用螺钉,将连杆体和连杆盖装成连杆组件,其扭力矩为100—120N.m
 
15
粗镗大头孔
T6 8
16
倒角
大头孔两端倒角
X62W
17
精磨大小头两端面,保证大端面厚度为 mm
M7130
18
以基面、一侧面定位,半精镗大头孔,精镗小头孔至图纸尺寸,中心距为 mm
可调双轴镗
19
精镗大头孔至尺寸
T2115
20
称重
称量不平衡质量
弹簧称
21
按规定值去重量
 
22
钻连杆体小头油孔 6.5mm, 10mm
Z3025
23
压铜套
 
双面气动压床
24
挤压铜套孔
 
压床
25
倒角
小头孔两端倒角
Z3050
26
半精镗、精镗小头铜套孔
T2115
27
珩磨
珩磨大头孔
珩磨机床
28
检查各部尺寸及精度
 
29
探伤
无损探伤及检验硬度
 
30
入库
 
 

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和两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及连杆螺栓孔定位面,次要加工表面为轴瓦锁口槽、油孔、大头两侧面及体和盖上的螺栓座面等。
连杆的机械加工路线是围绕着主要表面的加工来安排的。连杆的加工路线按连杆的分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之前的加工;第二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后的加工;第三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合装后的加工。第一阶段的加工主要是为其后续加工准备精基准(端面、小头孔和大头外侧面);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工除精基准以外的其它表面,包括大头孔的粗加工,为合装做准备的螺栓孔和结合面的粗加工,以及轴瓦锁口槽的加工等;第三阶段则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各项技术要求的加工,包括连杆合装后大头孔的半精加工和端面的精加工及大、小头孔的精加工。如果按连杆合装前后来分,合装之前的工艺路线属主要表面的粗加工阶段,合装之后的工艺路线则为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
1.5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5.1工艺过程的安排
在连杆加工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加工精度:
(1)连杆本身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下容易变形。
(2)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切削时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并引起内应力重新分布。
因此,在安排工艺进程时,就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即把粗加工安排在前,半精加工安排在中间,精加工安排在后面。这是由于粗加工工序的切削余量大,因此切削力、夹紧力必然大,加工后容易产生变形。粗、精加工分开后,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可以在半精加工中修正;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修正。这样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逐步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条件。
各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如下:
(1)两端面:粗铣、精铣、粗磨、精磨
(2)小头孔:钻孔、扩孔、铰孔、精镗、压入衬套后再精镗
(3)大头孔:扩孔、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珩磨
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则视需要和可能安排在工艺过程的中间或后面。
1.5.2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选用连杆的一个指定的端面和小头孔作为主要基面,并用大头处指定一侧的外表面作为另一基面。这是由于: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这样就使各工序中的定位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误差。具体的办法是,如图(1—5)所示:在安装工件时,注意将成套编号标记的一面不

 

 


与夹具的定位元件接触(在设计夹具时亦作相应的考虑)。在精镗小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孔)时,也用小头孔(及衬套孔)作为基面,这时将定位销做成活动的称“假销”。当连杆用小头孔(及衬套孔)定位夹紧后,再从小头孔中抽出假销进行加工。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即在粗加工大、小头孔前,粗磨端面,在精镗大、小头孔前,精磨端面。
由于用小头孔和大头孔外侧面作基面,所以这些表面的加工安排得比较早。在小头孔作为定位基面前的加工工序是钻孔、扩孔和铰孔,这些工序对于铰后的孔与端面的垂直度不易保证,有时会影响到后续工序的加工精度。
在第一道工序中,工件的各个表面都是毛坯表面,定位和夹紧的条件都较差,而加工余量和切削力都较大,如果再遇上工件本身的刚性差,则对加
工精度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第一道工序的定位和夹紧方法的选择,对于整个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常有深远的影响。连杆的加工就是如此,在连杆加工工艺路线中,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开始前,先粗铣两个端面,其中粗磨端面又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因此,粗铣就是关键工序。在粗铣中工件如何定位呢?一个方法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在侧面和端部夹紧,粗铣一个端面后,翻身以铣好的面定位,铣另一个毛坯面。但是由于毛坯面不平整,连杆的刚性差,定位夹紧时工件可能变形,粗铣后,端面似乎平整了,一放松,工件又恢复变形,影响后续工序的定位精度。另一方面是以连杆的大头外形及连杆身的对称面定位。这种定位方法使工件在夹紧时的变形较小,同时可以铣工件的端面,使一部分切削力互相抵消,易于得到平面度较好的平面。同时,由于是以对称面定位,毛坯在加工后的外形偏差也比较小。

 

本站发布的计算机毕业设计均是完整无错的全套作品,包含开题报告+程序+论文+源代码+翻译+答辩稿PPT

本文选自计算机毕业设计http://myeducs.cn
论文文章部分只是部分简介,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本站客服!QQ交谈QQ371016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