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希望对需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流动的大规模进行,乡村关联开始逐步加强,使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开始了接触、碰撞和融合,从而产生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本文试图找出城乡文化冲突的矛盾点,并提出融合方案,以期为城乡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借鉴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
关键词:城市文化;冲突;融合;乡村文化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和乡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城乡一体化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和倡导,其主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这五个方面的一体化也达成了共识,在城乡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特性,势必会在各个方面产生冲突,这其中,尤其以文化冲突为重,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1]因此,解决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其达到良好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
一、乡土本色与城市文明
(1)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实质是乡土社会。从中国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城市化在大力推进和日益加快,但是乡村仍占有重要的比重和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乡村文化又是乡村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民在乡村环境的大背景下长期存在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对于了解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乡村文化是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它以农耕文明作为基础,以家庭、家族文化作为核心,以乡土本色作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具有积淀与传承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包含制度、知识、习俗、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复合体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典章、民风民俗、生活器物以及乡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处世态度、情感心理等方面,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由于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所以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的基础,因而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情感。生产力水平影响着文化发育的过程,也限制其发展的水平,因此盛行了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也催生了村民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同时,自给自足的生产限制了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导致了乡村的封闭性,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也得以在这片地域中保留和完善,传统乡村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也更深地渗透在乡土社会中。
(2)城市文明
城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另一种新的人类聚居方式。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英文单词“文明”(urbane or urbanity)就是从“城市”(urban)这个词演化来的。城市文化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人类在城市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市民的生活状况、行为方式、精神心理特征以及城市风貌,包括制度、物质、行为和精神层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城市文化在其产生初期就表明了其代表了人类文明进行的方向,而城市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代表着人类文化,同时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特性,是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既是文化实体,又是文化形态,更是文化精髓。
二、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
由于城市与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其文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而这种差异在二者触碰时表现出了其存在的冲突性。
(1)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
城市文化在其出现的开始就带来了文明与创新,其开放的特性更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的真实显现。乡村文化的基础是农业文化,而农业文化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因为它必须通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过程。”[2]乡村文化由于自身的相对封闭性及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较城市文化更加传统、守旧。因此,现代性与传统性表现在文化上就产生了冲突与矛盾。
(2)中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突
城市的发展及壮大使得其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更由于其便利的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文化的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和发展,城市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也更好地得到传播。乡村文化,其闭塞的地理位置加之经济与交通的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大部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市转移,使得乡村文化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日益边缘化的特性,这种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也是情理之中的。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根据文化的传播来源,我们可以把文化划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多指西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大发展,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中,伴随着其发展一起发展起来,西方文化在传入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对于这种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要找到其积极的一面,借鉴西方文化中优质的文化养分,去除其糟粕的部分,始终坚持中国的优秀本土文化为核心,这样才能在各国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中华文化的质量和水准,更好地完善中华文化。
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市民与农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日益凸显,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城市与乡村的问题,其中,文化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和交流中更好地吸收、调和,最终达成趋于一体、共生共荣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推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1)相互尊重――城乡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互尊重是解决矛盾的基础,对于城乡文化的融合来说也是如此。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体对不同文化的心理认同,社会主体的心理认同程度越高,文化融合程度就越高。提高心理认同程度的关键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城乡文化的冲突,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减少文化歧视才不会产生文化抗拒,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相互尊重这一基础作用必不可少。
(2)相互包容――城乡文化融合的前提
解决城乡文化的冲突,破除地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形成共同的文化圈,其前提就是相互包容。包容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良好相处的秘密武器,也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共存的良方之一,城市文化要包容乡村文化中几千年保留下来的传统与精髓,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一味舍去,同时,乡村文化也要包容城市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要想解决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矛盾和问题,相互包容是前提。
(3)相互补充――城乡文化融合的实质
城市文化虽然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文化的侵入,也存在了一些糟粕,而乡村文化其中也蕴含了人类传统文化最本质、最精华的成分,城乡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的部分,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接触、交流、碰撞中,应该各取所需,各去其弊,消除差异,形成互补。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既保留其几千年的本质与精华,又能不断地吸收新的养分,最终立于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中不倒。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统筹城乡文化、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存包容之心,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彼此的长处,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城市文化与乡村的文化融合。
四、总结
如果说政治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的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那么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所在,它是一种隐性的,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凸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本质的力量。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的体系范围中,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有过撞击和摩擦,但大的方向还是不断地整合和交融的,但是,城乡文化融合并不是指城市文化完全取代乡村文化,而是指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健康和先进的文化,摒弃落后和病态文化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在这种融合中,城乡文化各自得以丰富和发扬,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富含现代文明的精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融合,必须是在承认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异质性的基础上,用公认、理性、进步的文化价值观将城乡文化统一起来,把现代城市文明和乡土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繁荣和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江波.文化支持――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文化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