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对凤阳凤画的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民间艺术发展史上,凤阳凤画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风格,享有非遗文化瑰宝等美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凤阳凤画发展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凤阳凤画又称凤凰画或龙凤画。在绘制技法上,凤阳凤画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同时兼有年画的通俗画风。凤画中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地域的审美需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艺术发展史上,凤阳凤画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风格,享有“民间艺术之花”“非遗文化瑰宝”等美誉。在现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潮里,民间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来积极推进凤阳凤画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是值得艺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凤阳凤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南岸。远古时代,凤阳为淮夷之地,春秋时隶属楚国,当地崇拜的图腾是鸟。
凤凰是鸟中之王,《说文解字》载:“凤,神鸟也。”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凤凰一直被人们追求、向往、渴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对凤凰尊崇和喜爱,把自己的家乡更名为凤阳。可见凤凰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凤阳凤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顺应着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生。
凤阳凤画从清嘉庆年间开始逐渐发展,距今已有大约600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凤阳城内有十多家凤画专营店,仅专职画师就有近百名,还有一条专营凤画的街道——府东街,又称凤凰玉石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为宏大的产业链。在当地,每逢各种喜事,如婚嫁、乔迁、逢年过节等,民众都要张贴凤画,以追求吉祥、富贵、如意、祥瑞。
当时,很多外乡人和游客来凤阳的目的就是购买凤画,然后把它作为一种高端的礼品馈赠亲友。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国外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后也曾购买大量凤画带回自己的国家收藏,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曾来过中国。这对凤画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清末开始,因为国家战乱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凤画一度失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新,国家重新开始重视民间传统艺术,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专门邀请当时的著名凤画艺人华先荣、王德鑫、李凤鸣等到文化部门绘制凤画,同时对发展凤画进行研究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凤画重新获得了生机。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将“文化发展命题”作为一项重要议题来讨论和研究,全会还指出“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论断意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传统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吸取历史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和形态。应该说,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发展的意见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凤阳凤画在这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中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凤画的技法也从民间传道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百家课堂。国家先后成立了中山凤画院和中国凤阳凤画院。2006年,凤阳凤画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获批。在上海世博会上,凤阳凤画在“安徽周”进行的展演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今关于凤阳凤画的各级各类民间组织和协会已经达到28个,并且都各自发展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体。关于凤画艺术的画展和宣讲,已经在北京、南京、西安、合肥等多个城市成功举办。凤阳当地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凤画的宣传和包装力度,凤画已经和花鼓灯文化一并成为当地特有的人文资源,呈现给慕名前来的中外友人。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20世纪末,英国知名学者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系统地将“创意产业”划分为传统的广告、设计、电影、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品、录像、音乐、电视广播、表演、以及新兴的时尚设计、互动休闲软件游戏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创意自然人的创造性的智慧生态、技能方法和天赋来进行生产,适当地借助现代高端技术能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和高度提升,最后经过知识产权等一些制度或规范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创造出具有创造经济能力和就业市场的产业。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事物,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为传统民间艺术向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首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决定的。顾名思义,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层面。其中,核心是创意,精神导向是文化,支撑力量是科技创新。具体而言,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果是文化产品,它和艺术绘画作品的表达不一样。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远比一般产品复杂得多,因而其在风格特色上具有更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和服务模式。文化不发展,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向广大民众提供以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为主的消费商品,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
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核心要素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和发展者都是具有一定创意行为的自然人,他们以创意为前提。单纯地将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的拼凑与组合并不是创意,创意的重点是对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创新和整合,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民众对“创意”的呼唤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创意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起点和核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创新,更具备时代特征。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代表着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一词本是经济用语,文化产业与普通经济产业的差别之一便是生态化的机动就业形式。由于消费与生产的全民性特征,创意产业存在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从就业形势的大方向上来分析,传统产业的工作人员与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就业形态有着本质区别。脱离了传统形势的工业化就业模式,文化创意人才实行分散式就业,不以某发达区域为就业核心,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化的就业新局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大前提下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性所决定的。其中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风险高、受益高的特点,这与高科技产业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中必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不确定性给自身增添了无穷魅力。
在经济发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及其相关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以文化、艺术相互结合而开发出来的创意商品逐渐走出地区范围,成为走出国界、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兴创意产品,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爆发点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对凤阳凤画的发展
在经济、技术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艺术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凤阳凤画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应该探索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笔者对凤阳凤画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如下几点设想,以便为凤阳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也是一种风险产业,它需要政府主导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凤阳凤画的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稳定、良好势态的积极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动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发挥不同的引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充分认识凤画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创造力,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凤阳凤画的协调作用。由政府引领相关社会力量和企业,通过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与凤画的互联机构,对资源进行整合,对推进凤阳凤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意凤画协会和促进中心等来扶持凤画的发展。
(二)鼓励发展多种凤画产业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
鼓励凤画形态的多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民间传统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发展也是有利的。近年来凤画产品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凤画与文化创意的链接,打破传统模式,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凤阳地区资源,打造新颖且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经济人加入到凤画产业中来,并且与凤画的传承人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推动凤阳凤画产业的发展,应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紧紧抓住机遇,提供适销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又不失民间艺术特色的凤画产品。强化区域互动的调节能力,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力和沟通能力,不断开展有一定品牌价值的活动,在国内乃至国际形成影响力。
构建部分有学术背景的机构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繁荣。举办以“凤画”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和设计比赛等,不断提高凤画的影响力。
(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推进凤阳凤画的品牌建设
“品牌”一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一种时代的标识文化,是一种时尚。凤阳凤画必须要创立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和类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的广泛影响力是一种精神能力的渲染,同样也是创意创新的核心部分,是可以发展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塑造已经成为一种经营战略,凤阳凤画产业要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认真制定品牌战略。凤画人应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的经营观念,以传承和发展准确定位,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凤画产业的完美结合,确保凤画的知名度持久恒定,促进凤阳凤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帆.中国凤阳凤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张振鹏.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J].山东经济,2008(5).
[4]项仲平,卲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5]杨开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政策与规划[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