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测试用例的详细程度 在对于测试用例详细程度的控制方面,根据统计过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10]的相关原理,决定使用极差控制图来进行控制。 首先,我们使用“系统的总测试用例数/系统的总功能点数”的到每个功能点的测试用例数数据,用X表示。 5.3 单元测试 在代码审查通过之后就要进行单元测试了,单元测试的对象是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模块。单元测试的依据是详细设描述,单元测试应对模块内所有重要的控制路径设计测试用例,以便发现模块内部的错误。单元测试多采用“白盒测试”[12]技术,系统内多个模块可以并行地进行测试。 5.3.1 单元测试任务 单元测试任务包括:1 模块接口测试;2 模块局部数据结构测试;3 模块边界条件测试;4 模块中所有独立执行通路测试;5 模块的各条错误处理通路测试。
5.3.2 单元测试过程 一般认为单元测试应紧接在编码之后,当源程序编制完成并通过复审和编译检查,便可开始单元测试。测试用例的设计应与复审工作相结合,根据设计信息选取测试数据,将增大发现上述各类错误的可能性。在确定测试用例的同时,应给出期望结果。 应为测试模块开发一个驱动模块(driver)和(或)若干个桩模块(stub)。驱动模块在大多数场合称为“主程序”,它接收测试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递到被测试模块,被测试模块被调用后,“主程序”打印“进入-退出”消息。 下面针对图中缺陷的各个状态做出解释: 提交状态:录入一个缺陷,既一个缺陷被发现后的初始状态,这时候缺陷只是被按照严重等级进行了分级,还没有进行其他的操作,这时候缺陷的责任人为该缺陷的发现者。 指派状态:提交状态的缺陷,经过指派以后就变成了指派状态,该状态是由提交状态的责任人指定了缺陷的修改人以后变化而来。 修改状态:当在指派状态进行修改了对缺陷的修改之后,就变成了修改状态。 不是缺陷状态:指派状态的缺陷,如果责任人发现该录入的缺陷不是真实的缺陷,可以将其变为该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