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交易代码 > 课程设计 > 正文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将其列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湖北省渔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渔业的比较优势,尤其淡水渔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但是在渔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渔业经济效益落后,名优水产增养殖发展速度缓慢,渔业结构急需调整等竞争劣势。在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中,江西、安徽属于水产品优势区域,而湖北省不在其中。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湖北省渔业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能否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到湖北省渔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根据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认为集群不仅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社会各界日益关注产业集群,关键在于众多企业以集群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以其自身强劲的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及产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影响,支撑起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优势。本文尝试将集群理论运用于湖北省渔业发展,通过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来提高湖北省渔业的竞争优势,对实现和提高湖北省渔业经济提供理论借鉴。(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渔业的定义广义地讲,渔业是指从事水产生物资源利用的产业,凡是经营或管理水产生物的事业,不论是捕捞、养殖、制造或行销等,均可列为渔业的研究范围,它包括加工制造、销售、休闲、娱乐等与渔业有关的各项事业。狭义的渔业是指从事水产生物的捕捞、养殖。本文将渔业定义为从事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一个产业,也称水产业。并且水产品仅限于水产经济动物,不包括莲、藕等水生经济植物。此外,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对统计指标的解释,“水产品产量是指年度内捕捞的水产品,包括人工养殖捕捞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捕捞的水产品。在淡水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等,属农作物范畴,不包括在水产品产量之内。”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一般认为,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他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二者的不利程度有所差别,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的理论仅仅考虑了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于20世纪初提出了H-O理论, 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生产方式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每个国家比较自己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H-O理论表述为: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范畴,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也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变化等。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部分,并且主要是行业内贸易,伴之而行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克鲁格曼通过研究,认为是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促进了行业内的国际贸易;斯本赛和布朗德以规模经济学说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学说为基础,为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动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被称为“竞争三部曲”。他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阐述了“竞争力”问题,也标志着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他指出,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基于微观基础用来分析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主要是讨论各国(地区)间的同一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态势,论证国家(地区)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本文对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是在承认存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分析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以及影响渔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要素。3.集群和产业集群波特认为,集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将集群运用于具体产业中时就成为了产业集群。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业务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三)相关理论综述1.对湖北省渔业经济的相关研究前人对湖北省渔业经济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湖北省从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的宏观的角度分析。胡嘉猷(1999)通过分析湖北省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建设水产强省的条件,并与其它水产强省比较,认为湖北省“差在名特、弱在加工”,并从主攻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水生经济植物,推广大水面和稻田养殖技术,拓展水产品加工,开发水产游乐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渔业产业化等途径的角度提出提高湖北省水产业的强势地位的建议。邹志清(2000)从狠抓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稳定大宗水产品的生产;协调渔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提高加工品、鲜活产品的比例;适度因地制宜地发展集约化养殖;建立健全功能齐全、效率高、素质好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发,将湖北省从渔业大省发展成渔业强省。刘建康等(2001)认识到,湖北渔业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从全国发展趋势上看,湖北省有落伍的可能。要高度重视水产发展,各方面的力度不能削弱。同时,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理顺湖北的水产管理体制。实现从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转变。二是从发展模式上对湖北省渔业进行了分析。祝细汉,温周瑞(2003)通过调研指出湖北省近几年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对优质无公害水产品需求量增长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摆脱水产养殖不赚钱的困境,各地都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的养殖和推行无公害养殖技术,向质量型效益型渔业转变。湖北省各地在养殖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一些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优的新模式。刘慧集等(2004)在全面分析湖北省湖泊资源特点、湖泊渔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湖北省湖泊渔业的发展,应通过采取合理的利用方式,使湖泊生态资源得到保值增值,形成绿色循环,尽快实现由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变。三是从政策角度的研究。王惠平(1999)认为当前湖北省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扶持渔业发展政策难以兑现;渔业执法手段落后、装备差,且未纳入公务员系列,队伍素质不高,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弱,难以保障渔业健康发展;水产行政主管部门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并提出了明确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加大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力度;省市县水产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各自权限内,全力做好政策到位落实工作,努力开创渔业工作新局面等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上的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湖北省渔业的发展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但都没有从竞争优势这一角度去分析,更没有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系统的研究湖北省渔业,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一个尝试。2.产业集群理论 (1)国外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国外产业集群 (Cluster)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大流派: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现象,新古典经济学家曾经做过经典的论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1890)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从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解释(三要素学说):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 force 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 over )。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论。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做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工业区位论》(1929)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概念,并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后,主要是经济地理学家对与产业集群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佩鲁(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和“创新”的特点,对周边地区发生支配作用、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作用、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作用,能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集聚经济的效果。直到90年代初,波特《国家竞争优势》(1990)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一些有开创性的重要命题和判断,如产业集群的概念,聚集对规模经济的作用,以及政府政策的作用与聚集经济的关系等。(2)国内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集群研究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进入21世纪,大批学者开始致力于集群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是借鉴和运用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或其萌芽,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进行分析;二是对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进行分析方面,北大教授王缉慈(2001)从经济学、社会学、创新学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成块对竞争优势的强劲动力。随后,魏守华,石碧华(2002)从直接经济要素(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非直接经济要素(区域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集群的竞争优势。对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方面,吴宣恭(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和形成途径,认为企业集群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并提出了集群优势的形成机理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与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一定程度的聚集相耦合而产生的,归根到底则是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一种结果。龚双红(2006)阐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性质、表现和根源。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种组织力、协作力和创新力的性质入手,进而概括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所表现出的生产成本优势、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还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三个根源,即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性资源整合能力、低成本的知识转换系统和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史宝康(2006)对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费用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对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进行论述。此外,近几年来,产业集群理论也开始在农业方面运用。宋玉兰(2005)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350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竞争优势的SCP框架,从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三方面的优势对农业产业进行了分析。向会娟(2006)联系农业实际情况,认为板块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有成本效益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并结合仙桃市渔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二、湖北省渔业的发展现状(一)渔业自然资源情况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长江、汉水流经省内,境内水系发达,水域广阔,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km2 ,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在所有资源中,湖北水资源优势尤为突出,发展渔业具有突出优势和良好基础。从捕捞水域来看,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km,河流长度100 km以上的有41条,长江自西向东,境内流程约1041 km,汉水境内流程858 km,捕捞水域面积极其广阔。从养殖水域来看,以2004年为例,如果将湖北各类水域面积与全国同类水域面积相比较,全部内陆养殖面积占全国的11.9%,其中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及稻田养殖占全国的比重见表2-1。                  表 2-1 2004年湖北与全国水产品的内陆养殖面积比较地 区      项 目     合计     池塘     湖泊     水库     河沟     稻田     其他湖 北    面积(hm2)   671462   340015   164405   102455   18379    24615    46208          结构(%)     100     50.6     24.5     15.3      2.7      3.7      6.9全 国    面积(hm2)  5663800  2429479   939667  1689623  377432  1630300   227599          结构(%)     100     42.9     16.6     29.8      6.7     28.8      4.0湖北占全国的比重(%)  11.9     14.0     17.5      6.1      4.9      1.5     20.3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2005,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表2-1的数据说明,湖北各类养殖水域中,池塘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0.6%,其次是湖泊和水库,分别占总养殖面积的24.5%和15.3%,所占比例最小的是河沟,只有2.7%。湖北水域类型结构与全国相比,湖北省水产品养殖的水域中池塘和湖泊的比重大,说明湖北的渔业水域以池塘和湖泊为主,而全国的渔业水域以池塘和水库为主,而且,在湖泊和池塘方面,湖北省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5%和14.0%,高于湖北省占全国内陆养殖面积11.9%的比例,这说明湖北渔业水域资源的突出特点是湖泊较多。(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情况湖北省是渔业大省。近年来,湖北省渔业有了较大发展,产量持续增长(见图 2-1),淡水产品总产量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                                                                                                                                               年份    图 2-1 1996年-2005年湖北省水产品年产量(单位:万吨)从表2-2中的数据中可以反映,一方面,在1996年至2005年这十年间,湖北省的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稳中有升,比重最低的是1996年,为5.3%,最高的是2005年,比重为6.2%,说明湖北省的水产品产量的年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这十年间湖北省的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淡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略有波动,但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14%左右,也说明了湖北省水产品产量与全国内陆水产品产量的增速是基本一致的。                   表 2-2 湖北省水产产量与全国的水产总量和淡水水产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年份 湖  北 全   国 水产品产量 水产品总产量    比重 (%)    淡水水产品产量    比重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74.64202.37218.32228.97234.35242.18272.04286.76301.94318.21 3288.13601.83906.54122.44278.54381.34564.54704.64901.85107.6 5.35.65.65.65.55.56.06.16.26.2 1275.21425.41549.81650.51739.71809.61918.22018.82134.02269.3 13.714.214.113.913.513.414.214.214.114.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 2006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2-3中的数据可知,从单产上看,湖北省的平均单产比全国的平均单产高出572kg,且各类水域除水库外单产都比全国的水平高,尤其是湖泊和稻田养鱼单产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湖北渔业在全国淡水渔业发展中具有领先优势。此外,无论是从产量、产值还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渔业在湖北农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 2-3 2004年湖北省与全国内陆养殖每公顷产量      单位:千克地区 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平均单产 按水域分  池塘    湖泊    水库    河沟    稻田养成鱼    其他湖北            3913           6174    1532     1088    2453      1350       1879全国            3341           5480    1221     1214    2049       625       2713差额             572            694     311    - 126     404       725       -834资料来源:农业部渔业局.2005中国渔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企业为175个,比上一年增加了35个,增幅为25%,但表 2-4中的数据说明,湖北省的水产加工能力很弱,仅占全国加工能力的2.1%,冷库数、冻结能力、冷藏能力、冷藏总量、和制冰能力都不强,从而说明湖北省的基本加工能力和保鲜冷藏能力很差。表 2-4 2004年湖北省与全国的水产加工企业和水产冷库情况地区 水产加工企业 水产冷库 企业数  加工能力(个)  (吨/年) 冷库数  冻结能力  冷藏能力   冷藏总量   制冰能力(座)  (吨/日) (吨/次) ( 吨/日)  (吨/日)湖北     140     300185       101      2018      6355       36206       665全国    8745   14266332      5964    251414   2818752   182408030    101649比重     1.6      2.1         1.7     0.8        0.2       0.0002      0.7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2005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从水产品加工的数量上看,2004年水产加工品总量约为18.3万吨,仅占水产品产量301.94万吨的6.1% ,且占全国水产品加工量的1.8% 。从水产品的加工结构来看,湖北省与全国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见表 2-5),湖北省的水产加工品中,饲料的比例最大,超过了一半;其次是冷冻水产品,为29.6%,而全国的情况是在水产加工品总量中,冷冻水产品的比例最大,达到了58.1% ,其次是鱼糜制品及干腌制品和饲料。这也说明了湖北省的水产加工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冷藏能力很弱。表 2-5 2004年湖北与全国水产品加工结构情况                 单位:吨地区     项目  水产加工   冷冻鱼    糜制品及     罐制品     饲料  鱼油   其他水产                品总量   水产品    干腌制品                              加工品湖 北   产量(t)  182855   54048      23971        3472      98320    -      3044        结构(%)   100      29.6       13.1         1.9      53.8     -      1.76全 国   产量(t) 10319943 5993224   1704368      143834    1682451  23102  772964        结构(%)   100      58.1       16.5         1.4      16.3    0.2     7.5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4,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三)水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目标市场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交通区位优势十分优越,这为湖北省水产品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湖北省新建水产品批发市场5个,营业面积8500平方米。各地注意扩大市场半径,健全营销网络,已在江苏,浙江,上海设立营销窗口50个,在华北、西北地区设立营销点20个。但是,湖北省渔业目前的销售渠道仍不能满足湖北省渔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渔业市场。水产品的销售主要依托省内、国内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依赖省内、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很不够。三、湖北省渔业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最早用来分析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近年来,SWOT分析法逐渐被运用于各种领域,笔者也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湖北省渔业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和分析优劣势。    (一)湖北省渔业的优势分析1.自然资源环境优势如前所述,湖北在渔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淡水水产品的自然资源更具绝对优势。另外,湖北省位于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十分有利于水产品生产。同时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历来是我国南北水陆的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称,为水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2.渔业产量规模优势到2005年底,湖北省已建有省级板块17个,建有市、县级板块31个,省、市、县三级板块面积达到33.3万公顷,占全省已养水面的50%,水产品产量200多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3%。湖北省的十个重点渔业县(市)在湖北省渔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水产面积和产量来看,湖北省的渔业已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湖北的水产品的单产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成本优势丰富的天然渔业资源、适宜的气候、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武汉市渔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根据徐华艳等人的研究,从国际范围来看,武汉市水产品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保持在0.20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左右,水产品名义保护率一直在-70%以下,表明武汉市水产品生产成本较低,水产品生产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从国内范围看,武汉市水产品生产的物质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99年武汉市水产品生产的物质费用为111.95元,全国平均水平为193.29元,武汉市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34元;净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99年武汉市水产品生产的净产值为87.61元,全国平均水平为84.42元,武汉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9元,平均售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99年武汉市水产品的平均售价为199.56元/50kg,全国水产品平均售价为277.71元/50kg,武汉市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8.15元/50kg,1998、1999年武汉水产品生产的净产值系数均为正值(1998年为0.06 , 1999年为0.04 ),说明武汉市的水产品生产在国内也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4.技术创新优势在水产品研究方面,湖北省主要有中科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等科研所、院校等具有较强实力的单位。近年来,湖北省有一批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科技成果产出。如湖北省“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淡水名优水产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就是一个典型,其中黄鳝的繁育技术、长吻的营养和饲料研制、鳜和河蟹的湖泊放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稻田龙虾套养技术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湖北省水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湖北省还解决了黄颡鱼高死亡率的难题,建立了中华鳖早期繁殖技术及无公害养殖技术。 (二)湖北省渔业的劣势分析1.经济效益低2004年,湖北省渔业的产值占全国水产产值的比例为5.8%,,渔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600元,低于全国平均5460元,排在第12位;渔民的年劳均纯收入为7653元,低于全国平均的8801元,也排在第12位;湖北省水产品的价格较低,也是导致效益低的一个方面。2.渔业结构劣势首先,湖北水产养殖中,四大家鱼等低值水产品比重很大,名特优水产品的生产所占的比例小。其次,湖北省水产品的加工能力很低,主要是传统的“活产活销”,附加值低。再次,湖北省渔业的养殖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养殖方式,集约化养殖能力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 3-1)。另外,与渔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不发达,如休闲渔业、观赏渔业发展滞后。表 3-1 2004年湖北省与全国渔业蓟奖冉系厍?nbsp;  内陆养殖面积 每公顷产量 网栏(m2)   网箱(m2)  工厂化(m3水体) 网栏(kg/m2) 网箱(kg/m2) 工厂化(kg/m3水体)湖北   474170000   8241000     35000           0.16        7.26       3.37全国  3019184311  53102042  14164367           0.16       11.15       6.57资料来源:农业部渔业局.2005中国渔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渔业组织劣势渔业的组织劣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二是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企业“软件”方面缺乏竞争优势;三是渔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有企业间交流、技术支持、市场信息搜集等等,这些作用发挥与否对湖北省渔业的竞争能力起到一定的影响;四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滞后,缺乏渔业生产资料的一流供应商。4.目标市场劣势一是湖北省目前没有形成闻名全国的专业性的水产批发市场,不利于水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二是湖北省的水产品主要依靠省内和国内市场,水产品出口量很少,国际市场占有率低。2005年,湖北省水产品总产量为318.21万吨,出口8297.748吨,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0.26% 。全国出口总量为256.83万吨,占全国水产品出口的0.32%。从结构上看,湖北省水产品出口主要是龙虾、鱼块等,品种比较单一。三是由于湖北省水产品结构方面的原因,目标市场的定位也处于水产品消费的低端市场,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5.水资源和环境质量劣势渔业赖以发展的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在长江支流、汉江支流中,部分已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湖泊水库中,水质良好、符合II、III类标准的占45.4%,水质较差符合IV、V类标准的占36.4%,水质污染严重为劣V类的占18.2%。另外,在养殖过程中,如投饵、施肥、除野等。投饵主要是向湖中投放菜饼、棉饼等植物性蛋白原料。鱼类对这些原料消化利用率低,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水质。施肥是向湖中直接施用化肥,直接往水中输入氮、磷营养元素,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湖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三)机会分析1.产业政策首先,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的提出了加快我国渔业的发展。其次,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2004年对《渔业法》进行了第二次修定。再次,农业部公布的“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指标可以看到,从2006年到2010年,要求我国水产总产量和养殖量每年分别增加3.3%和6.1%,出口量和出口额每年分别增加9.3%和8.8%,水产品加工量和加工值每年分别增加7.3%和10.7%。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水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继续加大养殖量和扩大出口量,努力增加出口水产品的附加值。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了的“大水产”战略,将渔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省内各县市也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政策来促进渔业的发展。2.加入WTO对湖北省渔业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渔业发展将被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之中,可以享受更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加更多的增长机会。近几年来,我国的渔业出口不断增多,湖北省的渔业出口也有所增长,但所占的比重很小。同时,即要防止原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替代,又要尽可能的抢占市场份额来促进自身渔业和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国外技术标准较高等原因,还要防止和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3.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渔业在湖北省农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中部崛起的推进和新农村运动的展开,国家在政策上对中部地区有所倾斜,鼓励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对湖北省农业和湖北省的渔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必将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新农村运动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也是同样适用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湖北省来说,渔业发展情形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湖北省新农村总体建设的成败。 4.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在饮食结构构成方面,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呈现出个性化的消费结构趋势,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人们在消费普通水产品的基础上,也开始倾向于对一些高档水产品的消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为:需求决定生产,只有适销对路才是有市场的产品,如果能够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对于湖北省渔业来说是发展的契机。(四)挑战分析1.其他省份渔业的发展虽然湖北省在淡水水产品产量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其它内陆省份,如江西、湖南,吉林等省的渔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建设,其他省份水产品的发展,使得其它省份的水产品进入湖北市场,或者抢占湖北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对湖北省提出了挑战。 2.优势农产品基地在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中,水产品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养殖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养殖区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江西等3个省的11个地市12个县市,重点发展河蟹,而湖北不在其中。3.贸易壁垒加入WTO后,关税降低促进了我国的水产品出口,而水产品出口直接面对的就是反倾销起诉和技术壁垒。2002年我输欧水产品“氯霉素”残留超标,2003年输日烤鳗“恩诺沙星”残留超标,2004年美国对我国对虾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平均税率高达50%以上。这一些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表 3-2 湖北省渔业SWOT分析表
内部环境(SW)
 优    势(Strength) 劣    势(Weakness) S1自然资源环境优势S2渔业产量规模优势S3成本优势S4技术创新优势 W1经济效益低W2渔业结构劣势W3渔业组织劣势W4目标市场劣势W5水资源和环境质量劣势
外部环境(OT) 机    遇(Opportunity) 挑    战(Threat) O1产业政策O2加入WTO对湖北省渔业的影响O3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O4消费需求 T1其他省份水产品的发展T2优势农产品基地T3贸易壁垒
四、湖北省渔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湖北省渔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分为三类:即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映贸易收支状况的指标,和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状况的指标。1.市场占有率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国某产业所占据的“势力范围”,它由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体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某产业的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通过与渔业结合,可以将公式表述为:P = 湖北省水产品出口额 ×100% 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渔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通过计算,2004年的P值为0.031%,通过与中国水产品出口额比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P值(8.02%)的比较,说明湖北省渔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因此国际竞争力很弱。表 4-1 2004年湖北省与全球的渔业进出口额和所有商品的进出口额情况              万美元地  区    渔业出口总额    渔业进口总额    所有商品的进口额    所有商品的进口额湖北省          2725.31         85.13           338764             338386全  球       8686818       8686818           954500000          919100000资料来源:国际粮农组织网站:www.lwfree.cn;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2005中国农业年鉴;并经作者整理。2.湖北省水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或NTB指数表示一国(或地区)某项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可以将水产品的NTB指数公式做如下变换,即: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NTB = 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进口额 
 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进口额 NTB值介于-1和1之间,一国或地区NTB值越接近于1,则贸易竞争力越强。通过对2004年湖北省水产品的NTB值计算,得到的NTB为0.9,说明湖北省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很强。但是,NTB指数只能从贸易额角度说明一国或地区某项贸易进、出口额的对比情况。要对该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还需要计算RCA 指数。3.湖北省水产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或RCA指数)是一国(或地区)某项贸易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和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之比,结合渔业可以将表达式表述为:RCA= 湖北水产品出口额 ÷ 全球水产品出口额  湖北所有商品出口总额  全球所有商品出口总额 RCA反映一国某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2.5则具有强竞争优势;若小于2.5但大于1.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根据FAO和国际统计年鉴的数据,2004年全球水产品出口通过计算,2004年的RCA为0.85,说明湖北省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4.湖北省水产品贸易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分析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沃尔斯等设计了一个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即从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其表达式可表述为:CA= RCA - 湖北水产品的进口额/湖北省所有商品的进口总额    全球水产品的进口额/全球所有商品的进口总额 若CA>0,湖北省水产业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且CA值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若CA<0,湖北省渔业不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且CA值越弱,国际竞争力越弱。通过计算,2004年的CA值为0.82,说明湖北省水产业具有显示性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的水产品在进出口方面有明显顺差,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出口额很小,市场占有率极小,从这一点来看,竞争优势是不明显的。(二)“钻石模型”对湖北省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规范、更科学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用归纳的方法构建了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钻石模型”(Diamonds Framework)。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因素之间的关系成菱形,似钻石(图4-1),此外,一国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对形成该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地位也起辅助作用。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图 4-1 完整的“钻石体系”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教授指出,他力图解释在现代全球经济下,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虽然该书定位于国家层次,但它的分析框架是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等级别的分析。与一般的理论和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宏观条件所不同的是,他的分析主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1.生产要素条件生产要素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在前文中已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故在此省略。在人力资源方面,见表 4-2,2004年湖北省的渔业人口为164.45万人,占全国的渔业人口的7.8%,排第四位。传统渔民占全国比重的9.1%,渔业劳动力占全国比重的7.6%,排第5位,其中专业劳动力的比例较高,为9.8%,位次为第3位。在专业劳动力中,水产养殖的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为13.4%,排在第1位。说明湖北省在人力资源整体方面比较有优势,尤其在水产养殖的专业劳动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表 4-2 2004年渔业人口与劳动力比较地 区         渔业人口  传统渔民  渔业劳动力(人)     (人)    (人) 其中:     专业劳动力(人) 合计    1.捕捞   2.养殖   3.其他全国         20984257  7962146      13015332   7109179   1825453  4489971  793755湖北          1644555   726647        988551    699049     70534   601050   27475比重(%)           7.8      9.1         7.6        9.8       3.9      13.4     3.5位次              4        5           5          3         8         1      14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2005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在知识资源方面,湖北省是我国的科教大省,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科研实力校强。在资本资源方面,据统计,2005年湖北省渔业固定资本投入为74461万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14%,外资的投入很少。在基础设施方面,邮电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对搜集信息和了解国内市场情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水产品养殖的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却明显落后于水产经济的发展。2.需求条件在这里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本国需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的高低,若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竞争优势有利,因为消费者需求对本国公司会产生一种促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改进的压力;三是从国内市场需求转向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    对湖北省水产品的需求主要依托国内市场,以2005年为例,其出口占产量的比重为0.26%,可以说国内需求是湖北省水产品的绝对依托。首先,从我国国内市场水产品的消费规模来看,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水产品消费大国。水产品以其营养成分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在中国膳食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此外,鱼作为水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 还有吉祥的寓意—“年年有余(鱼)”,因此在人们的饮食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据统计,2005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支出为147.3元,农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8.11千克,比2000年增加了1.69千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居民家庭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将持续增加。其次,从国内水产品消费的质量来看:一方面是水产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或收入变化敏感度的概念。从前两年的水产品价格变化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变化来看,水产品消费需求富有弹性,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越高,水产品价格越低,对水产品的需求越多;反之,则越少。特别是对名优水产品的消费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是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对水产品的需求正经历从数量消费型逐渐向质量消费型转变。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水产品的充足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其品质。再次,就是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偏好的相似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和储藏保鲜以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再向保健型转变。3.相关和支持产业波特开创性的把产业链(Cluster)理论与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联系起来。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国家的一定区域内能为某个产业集聚起健全而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则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能改善创新的条件。因此,更容易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他还指出,竞争力强的产业如果有相互关联的话,也会有“提携”新产业的效果。因此,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因为它们之间的产业价值相近,可以合作、分享信息,很多方面都能互补。这种关系也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上的竞争力。湖北省渔业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水产生产资料业、流通业和信息业。生产资料是指生产和保证产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物质材料及其他物品。水产生产资料主要有饵料业、疫药业和水产机械业。波特认为,一个产业若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一流的供应商,而且彼此之间必须维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湖北省水产生产资料发展还不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饵料业、疫药业和专业性的水产机械供应商。大部分水产品生产者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都通过自身到市场上寻求,属于需求导向性的,而不是供应商主动性的寻求市场。随着湖北省大水产战略的实施,渔业将加快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流通条件对渔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流通渠道对水产品价值的实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流通渠道的建设和拓展。目前,全国已实施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水产品的跨地区销售提供了便利。信息是市场的灵魂,信息对渔业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信息、水产品生产的结构信息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等对实现水产品价值、提高渔业效益和开拓市场具有积极意义,能极大的提高渔业的竞争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国内市场的高度竞争迫使企业时刻有忧患意识和超前的欲望,不断改进技术和进行创新,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该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实践证明,世界上最成功的产业都与激烈的国内竞争密切相关,这种竞争不仅迫使企业更加努力发展,不断创新,而且会加快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目前,湖北省渔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龙头企业,这使得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着低水平的竞争,这是不利于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很小,而且处于国内市场竞争阶段,外向型的步伐还不够,不利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竞争优势。5.机遇波特认为,作为竞争条件之一的机会,一般与产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的,具有难以预知性。波特所指的机遇包括:技术的非连续性,如传统技术出现断层(例:生物科技、微电子科技);投入成本的非连续性,如能源危机、金融市场波动等;其他国家发生的政策变化,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出台。虽然机遇是偶然性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当企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具备了产品品质超前意识,才能抓住机会,古人云:机会总给有准备的头脑。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出台,阻碍了我国渔业企业的出口,但如果有企业在标准上已达到或者超过了这一标准,那么这对于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6.政府根据波特的理论,政府既可能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发展;执行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提高品质,提升技术,加快创新,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另一方面,政府过多的介入会阻碍产业的发展,如维护国家垄断,限制了竞争和创新,因此,政府应放松管制。此外,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有“钻石模型”的四大基本要素作为前提,否则政府这一要素是不能实现其积极作用的。先对湖北省渔业体制改革作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业发展经历了四次思想大解放,带动了渔业行业的大变革、大发展。即:第一次在1979年,全国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解决了“统”与“分”的矛盾,使水产系统从此放开了经营权,过去捆绑的手脚得以松开;第二次是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到十四大召开为标志,解决了“资”与“社”的矛盾,水产系统更加扬眉吐气,开始跳出地域、行业的圈子,水产品国内外贸易市场无不活跃;第三次是1997年,以江泽民“5.29”讲话到十五大召开为标志,解决了“公”与“私”的矛盾,水产系统全面掀起产业化高潮,大力发展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在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接受新世纪的挑战;第四次是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水产系统努力适应行政体制的深化改革,解决了基层水产中“事”与“人”的矛盾,为此,站在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的立场上,湖北省恢复“湖北省水产局”(现为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恢复省水产财务直接管理体制,这样会更有利于全省渔业走上正轨,从而增强渔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政府通过了各种农业政策鼓励渔业发展,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水产业的发展目标。对于湖北省来说,政府提出了“大水产”战略,将渔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对渔业加大投入,培育渔业龙头企业,鼓励出口等措施增强了渔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又加速了职能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提高渔业竞争优势保驾护航。通过对以上渔业钻石模型各要素的分析,只有当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和机遇、政府这六要素充分的相互结合并发挥作用,湖北省的竞争优势才能全面的提高。五、以集群化发展提高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一)渔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如波特从“钻石模型”的各要素去分析产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钻石模型的基本目的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向集群式分布,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联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吴宣恭从资源、成本、创新、市场和扩张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王辑慈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创新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表现;鉴于以上研究情况,联系湖北省渔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产业集群具有的生产成本优势、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等角度分析集群化的发展路径能够增强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1.生产成本优势首先,在产业集群经济中,渔业生产个体和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渔业个体和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渔用饲料等生产资料,不仅使生产资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建立共同销售中心,形成零售、批发市场,降低集群个体和企业水产品的运输、冷藏费用,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再次,渔业集群容易产生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共同的渔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网络结构形成外部范围经济,克服了单个大企业等级制组织的弊病。2.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在当前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重视水产品的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水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新鲜度、药物残留、外观和服务水平等衡量。渔业集群经济使得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生产标准成为可能,有利于水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严格按高标准进行水产品生产,使集群经济内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的水产品即使源自不同的群内企业,但在技术指标上水产品的品质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这也有利于对群内水产品生产的管理,从而保证水产品的品质。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集群经济是高度竞争的经济,渔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领先或不被淘汰,必须生产出有竞争优势的水产品,这就要求渔业企业对生产的水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差异化战略使企业竞争策略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到在价格基础上的非价格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上来。如,两个企业同样生产鲫鱼,一个企业是普通生产,另一个是无公害生产,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是不一样的。3.区域品牌优势“区位品牌”,即渔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在渔业集群经济中,渔业个体或企业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集群效应形成“区位品牌”。在广告宣传上,调动了渔业个体和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而中小企业和个体又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消除了经济外部性,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权威、可信,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而且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相对于产业集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集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竞争规律,只要集群不衰退,区位品牌效应将更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集群内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知名度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户,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慕名而来,提高了产业的竞争优势。如,闻名全国的“阳澄湖大闸蟹”和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大河蟹”。4.市场竞争优势首先,集群通过企业集聚的形式:对内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形成既类似于大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同时又通过水平联系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不仅在成本、价格、营销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类似产品系列的企业集聚,在产品差异化和功能多样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集群经济要求建立与渔业产业相关的渔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形成对于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渔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渔业集群也帮助产业克服市场内在的惯性与僵化、破解竞争过于沉寂的危机,进而将这些现象转为竞争升级,同时,使渔业不断进行多元化尝试,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而上游、下游或相关产业的扩散效益不断产生。再次,市场竞争优势还表现在渔业集群内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不断拓展。另外,市场竞争优势还体现在渔业集群的议价能力,集群的议价能力表现在作为买方和卖方力量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卖方力量,产业集中化程度比他们的销售对象高,作为卖方在向较为分散的买主销售产品时,往往能够在价格、质量和交货期上施加相当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买方力量,能从生产资料供应商处取得更多的优惠。 5.技术创新优势创新一般来自集群经济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集群经济内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提升集群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渔业集群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频繁、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大技术创新,渔业集群经济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收、消化,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另一方面,渔业集群内集聚服务性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技术推广、技术开发机构、培训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等,对集群经济内企业技术进步和渔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二)渔业集群将竞争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建议本文第三部分已经分析了目前湖北省渔业的劣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消除劣势,并将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结合以上对湖北省渔业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发展渔业集群,形成渔业规模经济,提高渔业效益渔业集群通过整合原有资源,逐渐做大做强湖北省渔业,形成区域性的渔业规模经济,将供、产、销三者纳入统一管理,形成连续而完整的渔业产业链,促进渔业专业化分工,提高渔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水产品品质和特色,提高湖北省渔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渔业经济效益。2.发展渔业集群,调节渔业结构,优化渔业组织,开拓目标市场渔业集群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会主动调节水产品生产结构,改进传统养殖方式,提高水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促进渔业三产的发展;渔业集群能够通过有效的协同竞争,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渔业主体,提高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渔业集群还能够调动群内协会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协会的各种作用,服务渔业的发展;渔业集群形成的集群品牌,能够加快渔业集群形成和开拓渔业市场,而且集群会积极引导群内主体向海外市场发展,形成渔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3.发展渔业集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更注重长远发展的利益,通过统一规划和管理,维护渔业发展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规范各种不合理行为,合理利用各种渔业资源,特别是渔业发展中的关键性资源,完善渔业生产的监督机制,做到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相结合,将渔业生产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进而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典型案例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将通过介绍湖南省渔业集群发展的案例,总结成功经验,为湖北省渔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湖南岳阳:打破农业科技条块分割,攥成拳头求发展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市场、人才是重要支撑。湖南岳阳通过打破农业科技条块分割,让农业科技发挥出最大作用。 在华容县的东湖渔场,每天打上来的鱼就有20多万斤。而在过去每天只能打捞到1万多斤。从过去的1万多斤到现在的20多万斤,这个变化的背后其实是渔业科技合作带来的结果。作为洞庭湖畔的三个渔业大县,华容的网厢养殖,君山的种苗培育,湘阴的防疫防病,都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但过去他们却封锁技术,互不来往。在这种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下,三个县区每年的产量只有10几万吨,饲养的成本高达70%以上,渔民收入徘徊在2000元以下。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三县区成立了洞庭湖渔业科技协会,统一种苗,统一饵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各养殖基地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网箱由一个县唱独角戏到三个县按水面均衡发展。防疫上连续3年没有出现大面积死鱼。而在市场上,归口销售渠道,避免了相互压价,渔民的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目前三个县区水产品总量达到40多万吨,是整合前的4倍多,渔业总产值接近2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水产养殖场副场长刘世谋:以前,打个比方说,三个地方都像一条小鱼,都比较弱小,现在互动以后,我们这三条小鱼就变成一条大鱼,所以优势就更明显。从案例可以看出,湖南岳阳通过打破条块分割,将华容、君山、湘阴三个县区的技术优势进行整合,成立了洞庭湖渔业科技协会,统一种苗,统一饵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地区性的渔业集群,三个县区都增强了竞争优势,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整体的优势也更加明显了,形成了渔业的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水产品产量,提高了渔业效益。通过以上的分析,湖北省可以借鉴湖南省岳阳市渔业集群的成功发展经验,在具备众多有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集群化的发展,一定能够充分把握发展机会,迎接挑战,将竞争劣势变转为竞争优势,实现湖北省渔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湖北省渔业研究论文结论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是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湖北省渔业的现状,运用多种工具探寻集群化发展湖北省渔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湖北省渔业具有自然资源环境优势、渔业产量规模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效益低,渔业结构不合理、渔业组织滞后、目标市场狭小和水资源环境污染等劣势,通过渔业集群具有的生产成本优势,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的阐述,说明集群化发展对湖北省渔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发挥已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渔业集群的建设,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变劣势为优势,促进湖北省渔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归根到底,就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娜.湖北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2):18-19[2] 王惠平.湖北省渔业形势综述.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 5):21-22[3]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有关章节[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有关章节[5] 史宝康.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研究.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54-56[6] 孙文远.中国水产品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05,(9):53-56[7] 向会娟.仙桃市渔业板块经济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6[8] 刘建康等.六专家纵谈湖北渔业发展.中国水产,2001,(5):31-31[9] 刘慧集,骆爱枝,温周瑞.湖北省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18[10] 宋玉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8-35[1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有关章节[12] 邹志清.关于湖北省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化的思考与建议.渔业致富指南,2000,(6):20-22[13] 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经济纵横,2002,(11):2-5[14] 祝细汉,温周瑞.湖北省水产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渔业致富指南,2003,(12):14-16[15] 赵海燕.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有关章节[16] 项朝阳,徐华艳,李崇光.发挥优势促进武汉市渔业大发展.中国渔业经济,2003,(1):41-43[17] 胡嘉猷.湖北省水产形势和持续发展对策.渔业致富指南,1999,(11):14-16[18] 海闻.国际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有关章节[1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有关章节[21] 龚双红.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6:9-11[22] 鲁开根.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有关章节[23] 戴新明,熊善柏.湖北省淡水鱼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现代化,2004,(2):42-43 [24]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3[25] DING Ke. Domestic Market-based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are preliminary materials circulated to stimulate discussions and critical comments. February 2007[26] Michael E. Porter. How do industry clusters sta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s, 1998[27] Munich, Schrock. Rural Knowledge Clusters: The Challenge of Rural Economic Prosperity. State and Local Policy Program Staff Working Paper, 2002致 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夏厚俊副教授给予我多方面的教海与指导, 论文从选题到草拟到书写,都凝结了夏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使我受益良多。感谢班主任老师赵海燕副教授给与的关心和鼓励。感谢师兄吴晓斌老师,他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全程指导,并在资料搜集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感谢湖北省商务厅规划财务处陈处长,在论文数据资料搜集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同时,我还要衷心感谢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的工作使我顺利完成了四年的学习。感谢所有的同学,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姐姐,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关爱和支持。学位论文的完成意味着四年本科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即将开始,我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
  • 上一篇资讯: 数控机床实习报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