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药口服与灌肠联合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少腹痛、症瘕、带下病等范畴。其虽有气滞、湿热、寒凝等之差异,但瘀血的表现是其共性,因此本人自拟方无论内服或灌肠,都以活血化瘀为主导,并结合辩证分型或伴随的不同症状加味,使更为切实有效。内服及灌肠联合治疗方法,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所需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合理休息,禁止房事或少行房事也十分重要。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但也可无急性炎症病史。由于病程长,病情较顽固,症见虚实复杂,且易复发,甚至影响生育。作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活血化瘀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18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lwfree.cn 118例患者中,年龄20~25岁16例,26~35岁46例,36~45岁56例;病程1年以内32例,1~3年58例,3~5年22例,5~16年6例,其中有附件包块者5例。全都接受过西医对症治疗。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腰骶酸痛、小腹胀或坠胀、月经失调、带下量多、或伴不孕、低热、神疲乏力、失眠等。妇科检查:宫颈充血或糜烂,子宫后位,宫体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附件增厚压痛,并触及有包块者5例(均经B超检查确定)。其病因多见于流产(含人流)或产后房事不洁,经期游泳,其次是宫腔手术感染等所致。
方法与结果 内服基本方由桃仁12 g,赤药、生浦黄、王灵脂、三棱、莪术、炮山甲各10 g,昆布12 g,红藤15 g,玄胡15 g,皂角刺8 g,生米仁30 g组成。并结合辩证分型或不同的伴随症状加味:气滞血瘀者加川芎10 g,柴胡6 g,制香附、川楝子各15 g,以增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力;强热壅滞者加黄连3 g,土茯苓、忍冬藤各15 g,丹皮10 g,以增强消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力;寒湿凝滞者加桂枝、乌药、小茴香各10 g,苍白术、白茯苓各10 g,以达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功;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生黄芪、炒冬术各10 g,以益气培元;肾虚明显者加川断、桑寄生、菟丝子、杜仲各10 g,以补肾益精;带下量多、色黄者加椿根皮12 g,黄柏10 g,白鸡冠花15 g,以清热利湿止带。灌肠基本方由赤芍、丹皮、鱼腥草、败酱草、红藤、忍冬藤、透骨草各30 g所组成。如湿热瘀结或气滞血瘀者加土茯苓、三棱、莪术、香附、川芎各20 g、黄柏15 g;寒湿凝滞者加桂枝、干姜、苍术各12 g。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服。灌肠方亦为每日1剂,浓煎至100毫升,药温控制在35~40摄氏度,晚上临睡前排便后灌肠,尽量保留至次晨。内服和灌肠均于月经后3~4天开始,经期暂停。20天为1疗程,治疗1~3疗程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为痊愈:临床症状及妇科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显减,妇科体征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体征如故;无效:临床症状与妇科体征均无变化。其结果为118例中,痊愈56例,占47.46%;显效38例,占32.20%,有效22例,占18.64%;无效2例,占1.69%,总有效率为98.31%。 典型病例:患者,27岁,已婚,于1994年因未婚先孕行人流术后,致盆腔腹膜炎,经治疗好转后,未再次彻底治疗。近一年半,每次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有块,腰底酸痛难忍,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紫黯或者紫点,脉弦涩。妇检:宫颈中糜,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受限,压痛(±),附件:两侧增厚伴压痛。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型。用自拟活血化瘀汤加柴胡6 g,川楝子、广郁金、路路通各10 g内服,结合灌肠方。治疗二疗程后,腹痛、腰底酸痛以及其伴随的症状均消除,唯月经仍挟有少量血块,妇检无殊。再拟中药琉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理一月。半年后来院门诊:自诉停经二月,头晕、恶心、胃纳欠佳、脉滑。尿妊娠检查阳性。妇检:宫颈着色、宫体增大如孕二月大小,质软,附件正常。诊为早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