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我国各地区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论文,希望对需要我国各地区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论文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9页4977字)
说明:我国各地区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都有所增长,但各地区的增长幅度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就是研究影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因素,并最终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可以起到对未来的工资水平走向进行预测及政策建议的效果。
关键词:平均工资 影响因素 增长
一、 经济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职工工资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2003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4040元,是1990年的6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是建国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以上海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职工工资收入逐年增长,近十多年来,职工工资年均增幅超过百分之十。统计数字显示,一九九○年上海的人均年工资为二千九百一十七元,二○○四年上升到二万四千三百九十八元,增加近十倍。其他地区的工资增长虽不及上海那般显著,却也是在节节攀升。
二、研究目的:
职工工资的增长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百度中输入“职工工资”,你会在0.001秒后得到237000篇相关报道,工资协商制、工资拖欠、工资保障机制也成为学术界人士争相研究的焦点。而也是随着职工工资的增长,其他的一些
问题,诸如个税征收、社会保障机制改革等接踵而来。因此,研究好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对于预测工资走向,安排生产生活,体制改革等有积极意义。
三、变量的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一) 变量的选取
纵观各项可能对职工工资产生影响的因素,结合经济意义和数据获得的可能性,我最终将以下变量列为备选变量,2003年的各地区平均工资(元)、各地区性别比(女=100)、各地区教育经费(万元)、各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各地区第三产业就业比(%)、各地区总扶养比(%)、各地区年底人口数(万人),各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万人)、各地区消费指数(%)、各地区铁路长度(公里)、各地区内河长度(公里)、各地区公路长度(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因为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太少,故本文选择2003年的各地区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基本经济理论及经济常识,可以初步判定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与性别比例有一定关系,所以性别比会是影响平均工资的一个因素;而各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国家投入和地方投入的总和)、高校数量、高校在校生人数直接关系着该地区的职工业务素质,所以也是影响职工平均工资的因素,但这三者之间从常识上来说可能存在一定共线性,所有要建模之后再作取舍;另外,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肯定也会影响平均工资,因为一般说来,第三产业的平均工资会高于一二产业,所有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比例也在考虑范围之列,但考虑到各地区人口数量不一,按绝对数就业人数来做模型显然不够科学,所以我选择了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来替代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各地区的总抚养比(包括抚养比儿童和老人扶养比)从理论上来说也会影响平均工资,因为若总抚养比较高,则意味着该地区的劳动力比例较少,根据供求定价原则,此地区的平均工资就会高于其他抚养比低的地区;但抚养比只是一个相对数,不能直接表明该地区劳动力的丰欠程度,所以各地区年底人口数也要考虑;各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也可能会影响平均工资,因为一般人会认为私营企业的工资高于国有企业;各地区铁路长度(公里)、各地区内河长度(公里)、各地区公路长度(公里)说明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经济也比较发达,自然平均工资也会受其影响;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明个人所创造的财富,直接决定了平均工资的基数;至于各地区消费指数,我认为其与平均工资应该是一个正向相关的关系。而是否是西部地区也会影响平均工资,因为西部地区相对而言是我国不够发达的地区,其平均工资自然会低于中东部地区。
目录:一、经济背景分析
二、研究目的:
三、变量的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四、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
五.结论
作者点评:我国各地区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