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计量论文,希望对需要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计量论文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9页7431字)
说明:【内容摘要】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正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强度到底有多大,对此,理论界通过许多方法构建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模型,探讨教育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本文在分析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经济增长内生理论模型来论证教育投资所引致的人力资本产出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在长期来说对经济具有正效应,但有意思的是,在短期这种效果不明显。在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提出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投入政策,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向经济增长的转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生产函数模型
一、引 言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
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界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给予了足够关注,并经过70--80年代的争论与质疑后,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开始于人们对劳动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在生产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性人物如舒尔茨、加里.贝克尔、明瑟等。他们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包括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物力资本体现在物质产品上,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因而,增加教育投资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外,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瑟.刘易斯(1955)从教育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认为教育既是消费项目,又是投资项目,作为消费项目,教育是一种劳务生产与消费,直接记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投资,教育直接为增加生产作出贡 。在实证研究方面,舒尔茨(1961)的开创性研究采用的是投资增量分析法,分析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提高带来的收益约占美国同期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 。丹尼逊(1962)采用增长因素分析法,通过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在总的劳动投入量中的比例来分析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并考虑到广义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计算结果表明,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1929-1948年期间为37%。丹尼逊的方法比舒尔茨的方法在因素分析上更深入了一步,受到了欧美及我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引 。
我国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原因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才开始传入国内,并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教育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支持。我国理论界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利用西方既有的生产函数、内生经济增长函数等相关方面的数理模型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对系统性的理论模型创新性研究并不多。目前我国学界对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两者的相关性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国内理论界对经济增长与教育方面的计量研究,最早应始于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1983)采用劳动系数简化法来研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后来曲桢森等又陆续利用劳动简化系数法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的总课时简化法的理论基础还是劳动简化法,通过采用70年代末的教学计划,列出各层次教育毕业生总课时数,然后计算工作年总课时数,再以实际工作年限乘以工作年总课时数就得到各教育层次劳动者一生的工作总课时数,再计算平均劳动简化系数,最后根据有关公式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和发展,理论界逐渐运用西方一些成熟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对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和探讨。如:崔玉平(2000) 、叶茂林等(2003)、胡永远(2003)、李爱君等(2005)依据的是舒尔茨投资增量法和丹尼逊的收入系数法,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GDP为因变量、技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1978年以后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估算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周英章等(2002)、慕静等(2005)还进一步借用了卢卡斯和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采用协整检验等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社会效益最大化模型对我国教育投资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和分析。另外,林(1997)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建立人均GDP与平均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增长率、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产出投资的关系,对教育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陈和封(2000)通过构建一个跨省际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1978-1989年期间私有企业发展、教育和开放程度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论显示,私有企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开放程度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高生育率、高通膨率与国有企业数量的存在则不利于经济增长。
目录:一、引 言
二、基于生产函数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三、对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与参数估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叶茂林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9-92.
胡永远.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2003(1):54-60.
周英章. 我国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2(7):39-41.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31-37.
王玉昆. 教育经济学.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136-137.
李建尉. 教育经济学.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293-298.
易宗喜等. 教育经济学教程.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5-127.
林荣日. 教育经济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
李京文,D.乔根森(美),郑友敬,黑田昌裕(日)等著《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作者点评: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选取1985—2003年共19年的GDP、人力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的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各变量指标进行平减处理后,对各变量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对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GDP的 VAR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又不显著。可能原因是:①教育体制不健全,导致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力资本没有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供需的结构矛盾;②人力资本流动不畅,人力资本配置缺乏效率;③人力资本在总量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所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中可以反映出来,目前我国存在高质量人力资本仍然从事着简单劳动,隐性的浪费人力资本现象广泛存在等。
因此本文的政策意义比较明显,对于国家来说,首先应该进一步加的相关制度的供给,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力资本充分利用的经济、法律环境,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其次,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构建一个供需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解决我国存在的供需脱节的矛盾;最后,拓宽我国教育的融资途径,促进教育融资的多样化,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文研究主要不足在于,没有考虑教育制度的不同对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我国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面可能也会存在缺陷,导致不能做出合理的估计和预测,影响政策效果,这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