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主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改革;市场化;职能
1 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托公有产权为基础,通过指令性计划和纵向的“条条”管理,直接控制生产和贸易,实现确定的优先发展的目标。这种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最终成为了1978年中国改革的经济动因。改革是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政府逐步放弃了对生产和贸易的直接控制,转而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激励方面的作用。
1.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以前,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承担的职能过分膨胀,几乎成了“全能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计划管理、微观管理、中央集权和条块管理。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协调职能主要通过平均主义的社会资源分配政策和政治协商制度来保障。长期以来,国家把平均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加以维护。统购统销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政策,致使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得以大规模地推行并长期维持。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功能特别突出。而政府的社会资源配置政策一旦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就立即带有了浓厚的社会平衡的政治色彩。因此,这种资源分配政策所维持的社会平衡是人为的、不稳固的。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政治协商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同集团的公民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保障和协调问题。这种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体制所带来的后果有:
(1)社会生产缺乏动力,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在城乡二无体制下,各种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4)资源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5)经济社会平等只能停留在口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