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增加是宏观经济走出困境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又是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环节。从农村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入手 ,进一步探讨如何推动城市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宏观经济 ;城市化
一、农村经济状况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基于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国家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等方式,将农业增值转移到工业,实现农业对工业的支援,农村对城市的支援。1979-1994年间,国家从农村抽走以支援城市工业发展的资金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57%。农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低下,难以形成农村发展良性循环。同时,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其资金供需矛盾。1999年全国农业资金需求量6634.44亿元,供给量6408亿元,存在3.14%的缺口。农村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困难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生活状况有较大程度的改善,相当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收入大为提高。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民增收日渐困难。其主原因如下:
1 基层政府支出刚性增长,各种非规范性收费、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财政体制通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放权让利改革后,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征收活动与政府可支配资金有较大相关性。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财政征收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现行分税制改革不到位,各级地方政府职责不清,使乡镇一级政府处于两难尴尬境地。一些本应由上级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品,上级政府不愿或由于财力局限无力提供。若这些公共品为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则政府缺位必然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乡镇一级政府无法进一步推诿,只能勉为其难担起这一责任。而其财力范围远小于这一职责范围,故其不得不以权力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超经济的非规范性分配。这种状况,只要现行财政体制无重大变革则无论如何明令禁止都必然存在,且有不断膨胀之势。
据统计乡镇可支配资金中财政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之比为1:2。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许多地区农民负担占其纯收入的比重在15%左右。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不少措施,这一状况仍无明显改善。这是农民收入难以增长的重要原因。
2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的另一原因
1995年农业人口92558万人,占总人口的6.42%。到2000年这一绝对数有升无减。其中统计在册的农村劳动力5亿,加上不进入统计的半劳动力共计6亿左右。而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为17688.6万人,至少存在4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其使用方式为: (1)闲置。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年劳动时间不足全年的1/3。劳动力的这种使用方式并不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2)就地从事非农产业。2000年农村从业人口49876万人,农业从业人口32798万人。就地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占农村从业人口的34.24%。这部分农村人口主要从业范围是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受政府行为和传统制度的干扰发展受阻,所能创造的收入十分有限。(3)外出打工。由于受户籍管理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外出打工多为临时性质。无法彻底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业发展状况。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许多环节尚未理顺,国企改革中分离出相当数量的过剩劳动力。而外出打工者大多文化层次低,就业范围狭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现存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量无法支撑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802。但由于我国农产品自1979年以来多次提价,其价格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相比偏高,已无上涨空间。同时,农产品需求饱和,某些品种甚至供过于求。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总之,我国农村居民仍附着在土地上,相当部分收入来源于农业,而农业发展落后,因此其收入难以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