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而企业间的较量的核心是品牌。现在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最根本的力量是跨国公司,我们还有充分的可能培育出自己的跨国公司。相反,过去那种靠国家撑起一座温室培育跨国公司的办法是不可能产生跨国公司的,只有开放的、竞争的环境才是产生跨国公司的土壤。过去我们曾经借鉴韩国模式,采取政府造大船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没有传统意义的跨国公司问题,但实践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而且,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模式的弊病充分暴露出来,使得我们很多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和看待政府造大船这种模式。
国家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而企业间的较量的核心是品牌。现在我们没有几个世界性的品牌,在被定义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未来,我们的企业靠自有品牌的输出来赚钱可能还不如给跨国公司做贴牌来得容易,大家可能都去给跨国公司做配套了。如果做一个悲观的假设,我们的企业和品牌全面沦陷,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在竞争中就输给了别人?
西方国家的实力不仅是建立在企业的实力上面,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过程中,更多的是文化和体制方面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广泛,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追求所有而是追求所在、所用的时代,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为更好地得到跨国公司的承认而努力,只有跨国公司都认为是最佳的投资环境的国家,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力也就会强盛起来。中国目前就是这样一个受到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青睐的国家,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制造基地是中国现实条件决定的,生产力资源大量地流入中国,最激烈的竞争也将在中国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充分占有了国际资源,从而激发了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中心。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单纯地追求我们的国有经济如何,为了追求所有而将资源拒之门外,那么这些资源就会流到其他国家去,到那时才是我们的悲哀。
在全球化浪潮中谈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问题时,如果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来作为一个国策选择的话,至少是不谨慎的。当然,我们也必须在开放条件下让资本、贸易、技术、人才进来,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经济激活,把我们的管理体制改好,由此转变我们的政府职能,当然还有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税收等好处。但是从一种战略安排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国家资本的成长,这里我所说的国家资本并不是单纯指国有资本,包括所有的民族的、非“外字号”的资本。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国际资本在某一个地方的选择不是永久性的和民族性的,它可能会随着国际景气的变化而抽出、撤离,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所以,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要有所考虑。
一个能够被跨国公司承认的环境对中国的民族资本的成长必然是有好处的,最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氛围就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美国是目前公认的超级强国,并不是因为美国拥有多少家跨国公司,这是结果,也是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和集中了全球优秀人才的国家。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吸引人才的氛围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