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汉语言文学-不因争议而缺失——试论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论文编号:HY950 论文字数:4747,页数:04
不因争议而缺失——试论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
[摘 要]蒋光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时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革命诗人和小说家。他在这一时期里的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及时适应当时的文学思潮,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为中国新诗界和小说界投进一线新异的光芒。如小说《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和《丽莎的哀怨》等主要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相当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因国民党大屠杀而激起的激愤情绪,被称为“激愤小说”。但《丽莎的哀怨》由于在内容上过份强调了贵族妇女的“哀怨”,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艺术上带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早期的某种幼稚病,即公式化、概念化的浪漫蒂克倾向,受到了文坛的批评。《丽莎的哀怨》是一部在当时很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部作品时,到底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理解,我从蒋光慈的小说创作情况、《丽莎的哀怨》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引起争议的原因和情况、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谈谈我对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这部作品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蒋光慈 丽莎的哀怨 争议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