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行政管理 > 正文

迈向中高端与增长可持续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8/02/11

【编者按】网学网行政管理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迈向中高端与增长可持续“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的时期,原有资本驱动工业化模式的规模效率逐渐消失,服务业主导增长下的新的效率促进模式尚未建立,这是出现结构调整阵痛的根源所在
1/view-8989341.htm
  保持中高速与迈向中高端是当前中国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从根本上来说,迈向中高端路径的达成,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中国经济要实现向中高端发展阶段的迈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贡献率;(3)保持潜在增长率的可持续性。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绩效最综合的指标,正如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就是一切。特别是将这个指标应用于对发展状态及发展转型的分析时,也就是将结构性因素作为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时,有关问题会立刻变得现实而且复杂。
  按照标准增长核算框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人均资本和TFP变化的加权值。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看待人均资本或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权重。第一,中国大规模工业化阶段,是将较大权重(70%以上)赋予资本,这个权重及其绩效体现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并促使经济迈向中等收入水平;第二,向经济结构服务化转型时期,发展规律将矫正以往资本驱动模式,将更大的增长权重赋予人力资本积累及相应TFP,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和人的发展。这涉及结构条件系列变动之下效率模式的重塑,包含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化阶段如何实现效率补偿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提升与结构变革
  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理论认为,可以从生产要素供给部门的再分配着手,激发增长潜力。因此,后发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产业结构变革密切相关,经济演进过程伴随着资本、劳动力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工业化时期,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农业部门高,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转移至工业部门,从而推动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能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工业部门效率提升与教育回报率同步时,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化的过程也会同步实现,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促进整体效率的提升。经济结构服务化之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呈现放缓趋势,而僵化的经济结构甚至可能阻碍效率提升。
  1.产业间的效率对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估算结果见图1。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但低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2016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3.29万元/人和11.2万元/人,实际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93万元/人和1.18万元/人。
  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新的“蓄水池”。从就业人数来看,1994年之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均高于第二产业,并呈不断增长趋势,2016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值为1.54。
  第三产业增长逐渐赶超第二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名义增加值数据看,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后加速增长;2016年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是第二产业的1.3倍。
  2.第二产业内部效率差异。工业和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情况见图2。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但近年来增长速度下降,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2010年之后逐渐下降,至2014年稍有回升。
  从就业人数看,2010年之后,工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而建筑业就业人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工业就业人数为11859万人,建筑业就业人数为10428万人,与工业就业人数趋于持平。
  工业增加值增速远高于建筑业。2016年工业名义增加值增速是建筑业的5.01倍,工业实际增加值增速是建筑业的13.72倍。
  3.结构调整阵痛的成因。上述?诙?生产率数据揭示了中国转型时期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根本矛盾和问题――在向中高端转换的时期,原有资本驱动工业化模式的规模效率逐渐消失,与此同时,服务业主导增长下的新的效率促进模式尚未建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调整阵痛出现的根源所在。这种阵痛最直接的反映,即近年来劳动生产率增长乏力,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贡献
  中国持续30多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主要得益于资本驱动。这种增长模式导致对TFP贡献的长期低估以及技术进步潜力的长期压抑。2008年以来的短期刺激政策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给结构优化带来了阻碍。1985-2007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时期,该时期的TFP增长对总产出的贡献率为29%,其中1993-2007年有过35%的较高水平。但在2008-2016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TFP的贡献率也下降到了20%左右。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面临的困境之一是: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过程本身,不具有TFP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表1显示,1978年至今,资本要素对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80%-90%的水平,进一步扣除劳动投入对增长的贡献,TFP对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在20%的水平。显然,这种较低的TFP贡献率,是中国资本驱动增长模式的典型现象。具体表现有:(1)资本存量持续加速增长。在1985-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超高速增长期间,资本存量平均增速达到11%,与发展阶段相似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资本积累的平均速度都是较高的。而2008年之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资本存量增速仍然能维持在较高水平(11%-12%)。(2)资本边际报酬持续递减。资本效率(即产出与投资之比)在1985-2007年平均为0.258,而2008-2016年仅为0.084。

  • 上一篇资讯: [行政管理]
  •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