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设计图标 Ppt模板 Flash素材 PSD素材 JS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行政管理 > 正文

巧用多种感官 激发全脑思维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8/02/11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巧用多种感官 激发全脑思维”,希望对需要巧用多种感官 激发全脑思维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一、“多感官”与“全脑教育”
1/view-8989342.htm
  1.“感官”概念
  所谓感官,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器官,如眼、耳、口、鼻。通过这些器官,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感觉,还可以去认识外部世界。可以说,感官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如果说其他感官是“兵卒”的话,那么,大脑则是统领这些兵卒、发号施令的“司令”。
  2.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的是学生的听觉神经,忽视其他感官。我们需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一系列感觉器官,要面向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有意识地安排多样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获得新知。
  多感官学习法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这样一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3.释义“全脑教育”
  全脑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即教师)利用右脑和左脑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实现
  左右脑相互贯通、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感知、分析、计算、记忆知识或外界事物的一种教育
  方法。
  全脑教育基于脑科学理念指导,是符合脑科学规律、促进大脑发展的一种适切性很强的教育,它指向每一个学生。在全脑教育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充满灵性的生命体。只有凭借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科学教育与相似论》一书中提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有层次的、多方位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存在着多种方式:现象的与本质的,宏观的与微观的,静态的与动态的, 以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等为依托,找到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张光鉴教授还表示,全脑教育是依靠大脑神经发展规律,来建构大脑、改革教育,培养学生用思维行动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者联系
  脑不可能自己单独收集信息,它要跟眼睛、鼻子、嘴巴、手、脚等各种感觉器官一起承担这个任务,感觉器官再把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脑。脑再把这些信息协调组织起来,然后进行集中的分析、处理,最后做出决定。
  我们学习所取得的收获通常都是“看到的一点,听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把多感官都调动起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如火山般喷发,把?W习演变成一件积极主动的事情,于教师,于学生,都是乐事一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涌现出各种流派,令人眼花缭乱,大家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看法。可有一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全脑教育。而全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多感官教学。让所有语文教师的教育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如此基于全脑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科学的选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语文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匹配度,才能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二、多感官在全脑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结合新课程改革,我校也进行了“全脑新课堂改革”的举措。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行之有效,研究多感官在全脑课堂运用的必要性,我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认知倾向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安静静的课堂模式早已被学生所抛弃,唯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动静结合,方能使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人类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行为,这种信息接收、加工和处理过程就是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倾向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关系极大,是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的学生的重要信息,也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认知倾向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和均衡型四种。视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喜欢通过看去感知事物。听觉型认知倾向型的学生则是通过听和说来感知事物。动觉型认知倾向的学生则更习惯于在运动、行动和触摸中感知事物。至于第四类认知方式没有明显倾向的,则是属于均衡型的。
  在此次调查的308名学生中,视觉型的学生有22人,占总人数的7.14%;而动觉型思维的学生有55人,占总人数的17.86%;没有明显倾向的学生有208人,占总人数的67.53%。由此可以看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没有明显倾向的人数较多,这恰恰说明了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多种方式的结合。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老师想要的?我也曾是一名小学生,记得上学时,老师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全都抱臂坐好,上课不许做小动作。”回忆一下,那时的自己快乐吗?这是我想要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是我们有时却在把自己当初的“不想要”强加给学生。
  在学校实施改革之前,我的课堂虽不至于让学生端坐40分钟,可是也强调一个“静”字。那时的我认为课堂唯有静下来,学生的心才能静下来,学到的知识才能随之增长。可是教学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表面看起来学生确实在认真地听讲,专心地记笔记,可是,小脑瓜真正动起来的却寥寥无几。我一直对学生说:“小脑袋就像是一个个小齿轮,如果你不用它,就会生锈,然后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到后面会转不动。”那么,让这些“小齿轮”慢下来的人究竟是谁?这份数据报告似乎在向我控诉:那个人就是你。是啊,要想让课堂教学行之有效,光靠“静”是不够的,“动”也相当重要,学生需要适当的活动,需要让他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得到运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三、多感官在全脑语文中运用的实践性
  1.善用听觉――让导入浪漫一些
  一堂好的语文课,导入部分往往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学生的情绪能不能被调动起来,就看导入能不能吸引学生。匠心独运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自然就能调动学生大脑运转起来。
  如《东方之珠》一文就十分适合调动学生的听觉导入。在上课前,我就准备了这篇课文的同名歌曲《东方之珠》。一上课,我就说:“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接着播放歌曲,学生们都被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学生甚至还跟着哼唱起来。听完之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感受,有的说:“觉得‘东方之珠’很美。”有的说:“‘东方之珠’在哪儿呀?我真想看一看,亲眼目睹它的美!”一下子就激发起他们对“东方之珠”的好奇心。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文本之中,学习课文的时候,自然也就格外投入。
  听觉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学生在早年的学习中主要就是依靠听、说为媒介,这种听、说的能力是学生日后学习语文及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全脑课堂中,善用听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2.多用视觉――让理解直观一些
  与听觉相比,视觉显然有着更大的冲击力。视觉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中担负着寻找信息、输入信息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信息化也不断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恰当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感官,提高课堂实效。多给学生“看”和“思”的机会,用视觉冲击激发大脑思维,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做到“思在场”。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一自然段时,我在音乐声中引出这一自然段,再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登”上南沙群岛,然后连续播放南沙群岛海天相连的风景图片,欣赏后让学生用书上的词语或是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教师无需多言,学生自然而然便走进文本,体会到文本中所描绘的意境。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他们才能体会到达成学习目标的喜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不会显得苍白无力,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3.妙用游戏――让注意集中一些
  有序的课堂运动可以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进而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化学物质,达到大脑健康。研究表明,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蜗牛与黄鹂鸟》这一小游戏的设计。当教学进行到初读阶段尾声,即将进入精读?A段的时候,我让全部学生站起来,伴随着《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分别扮演蜗牛和黄鹂鸟,随着音乐做动作。为了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我邀请了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和我配合共同完成这个游戏。因为有教师的示范作用,再加上课前的相关要求,所以不用担心一些学生会做出幅度过大的动作来。音乐时间大约为一分钟,一分钟过后,音乐停止,学生跟随教师做调整呼吸的动作,而后坐下,开始后面课程的学习。
  4.巧用感官――让课堂扎实一些
  我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上强调多遍的字词,学生还是会出错,而且错误多数都在曾经强调过好多遍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对这些字词进行有效的强化,强化学生对它们的认知。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一个字如何去写,而不让学生亲自动笔写一写的话,那么,学生只知道这个字会写错,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写。
  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要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写字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必修课。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不仅要强调容易错的地方,还要让学生先观察,再运用大脑去记忆。在书写时,配上适合的音乐,对学生记字、写字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不应单单使用一种感官,多感官教学不仅要贯穿于一堂课,还应当贯穿于每一个知识点,我们并不赞同一个知识点就只能用一种感官学习的观点。如下列课题教学片段:
  师:(出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雾凇形成的相关语句,想一想:通过哪些词句能够想象出雾凇形成过程中那神奇而美丽的画面呢?拿出笔圈一圈、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徐老师教你们一个学习新方法,你可以这样说:我从哪一个词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想象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自学过后小组交流)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学生代表白板圈画发言)
  番茄组
  生:我们从“随风飘荡、笼罩、淹没、模糊”这些词语感受到在雾凇形成前,雾气是十分大的,雾很浓。
  师:这些词说得多好啊,运用了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请你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小组代表有感情朗读)
  师:你们很会学习,一下子就把描写雾多的词语圈画出来了,这很好。老师觉得你们读的时候存在一些小问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雾气的多、浓。老师这里有一幅松花江夜景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松花江夜景雾形成的动画)
  师:谁再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这次读得好多啊,我感觉这雾已经弄得让我看不到四周的景物了。
  西兰花组
  生1:像银线,像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用了比喻,说明雾凇十分美。   生2:我来补充,雾凇就像银制的东西一样,我知道银制的东西是很漂亮的,还闪闪发光,所以雾凇一定也是这样。
  师:你说得真好,来,读一读。
  生3:我要补充,这里说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说明很美,雾凇就像白银一样。
  师:(放大“镀”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里为什么用“镀”,而不用“擦”“涂”?
  生:“镀”是金字旁,而这里说雾凇像“白银”,白银属于金属,所以我觉得是用“镀”。
  生:我查了资料知道在镀制金属的过程中不是一下子镀上去的,而是一层又一层镀上去的。就像这里的雾凇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所以用“镀”。
  师:看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都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师:同学们,雾凇的形成要用8~10个小时。“镀”这个字十分传神地向我们展示了雾凇的形成过程,多么巧妙!还有哪个小组想发表你们的观点?
  油菜组
  生1:我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感受到雾凇形成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
  生2:我从“最初、逐渐、最后”看出雾凇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这些词让我感受到雾凇的形成过程也是十分美妙的,特别是“银松雪柳”这个词让我仿佛看到了眼前大片大片的雪,十分奇幻、美丽。
  师:讲得多好呀,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能把这神奇的画面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x)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雾凇奇妙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了一幅幅神奇而美丽的画面。通过今天的学习,雾凇那奇特的形成条件,奇妙的形成过程一定已经刻在你的脑海中了。再次回到课文,读一读第2自然段,牢牢记在你的脑海中。
  (生自由读)
  师: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用你的朗读向我们展示。其他同学看白板,一边听,一边看一看这奇妙的过程。(出示图片配乐)
  (师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看着白板上的动画认真倾听、回忆。)
  本教学片段的设计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教授”转化为“自主学习”。利用交互式白板,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直接展现在白板之上,让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看清、听清他们的观点。全脑课堂要求教师设计用眼睛(视觉)、耳朵(听觉)、动作或触摸(触觉)等多种形式参与的教学活动,而本教学设计恰恰符合了这一特点。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样就符合全脑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思在场,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四、多“官”运用,“全脑”开发
  我们的左右半脑各有四个部分: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四个部分不能单独活动,要协调合作才能完美地处理事情。有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就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越活跃,学习效率就越高。
  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大脑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最灵活”,这正是全脑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而多感官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要求,它会让课堂变得多样且有趣。多感官教学作为全脑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层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 上一篇资讯: [行政管理]
  •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