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参考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跨文化视野下的积极文化心理的培养”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不同语言、文化环境影响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 文化认知与文化态度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感官来感知一切,以此把我们所感受到的通过选择、分类和阐释,形成我们的世界观、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人类的感知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特定价值观模式的取向和偏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一般包括文化意识、知识和交往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群体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迷茫的忍受。 但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育者同时也呼唤从心理学科角度去研究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是对理解世界不同文化复杂现象的深刻反思,更是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推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心理倾向,同时也必须与特定文化模式下的价值观取向相联系,这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体现。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不同语言、文化环境影响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基于交际双方的共同文化意义空间的存在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得以在不同文化模式下开展,而这其中最有制约意义的就是文化态度是如何影响交际者文化心理趋向。积极的态度可以塑造积极的心理倾向,进而促使双方更多地去求同存异,提高交际效果;消极的态度往往会充满情绪或情感的影响,对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导致其会形成无法逾越的交际障碍。所以,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态度与文化心理倾向的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2 文化态度的形成
文化态度体现了人们对自我和他者文化存在的一种价值倾向,也是对心理趋向的一个总体描述,其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模式固见(认知层面),偏见(情感层面),文化自觉等。这些心理倾向的发展既是文化态度的体现,也是态度的延伸和进一步的发展。
2.1 模式固见
模式固见是一种思维定势,这一概念首先由 WalterLippmann 在《大众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模式固见是一套关于人主观地把我们的经历组织起来的复杂的形式,同时引导我们对待他群体的行为,他指出模式固见是人们把一切认识都范畴化、概括化,进而用其判断其整个集体。想象中的模式固见一方面是对他人的想象和认识(他人模式固见),还有关于自己群体的模式固见(自我模式固见),另外还有关于其他的人或群体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模式固见。正如胡文仲所说:模式固见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我们凭借这些高度概括的信息判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管他们是否精确或符合具体的环境,是一种先入之见。尽管它具有如减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世界看起来更具有可预测性等功能,但是他们干扰我们做出客观判断。一旦我们认为德国人都是遵循规则的,日本人都是工作狂,或者中美洲的人缺少大志向,我们就不会再愿意去客观地考虑这些人。
2.2 偏见
偏见一词最初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racjudicium”,意思是在既有的判定或经验的基础上的判断。偏见和模式固见一样,在方向和强度上是多样的。模式固见是产生于对特定群体或是事物的一种过于类化或泛化的自然性信念,基于这样的信念或态度倾向而产生的情感判断即偏见。心理学家 Plotnik 和 Mollenaure 曾明确地阐述偏见的破坏性后果以及它与模式固见之间的关联:偏见一般偏向于对另一个群体的人持不公正的、歧视的或不能包容的态度。当偏见出现在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情景中的时候,偏见通常包括各种程度的敌意。
在理论上,偏见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但在实践中,偏见是与否定的判断和歧视紧密相联的。正如 Trenhol 所说:产生偏见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而是在“我群”与“他群”之间划出界线,区分孰优孰劣。
2.3 模式固见,偏见与跨文化交际
模式固见和偏见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关于态度问题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揭示了交际个体的交际心理和深层次的认知与评价。对其他群体人的偏见和模式固见的倾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许多具有先入之见的人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中发现这些认识使得他们不能发现共同之处,也妨碍了他们获得精确的认识。模式固见和偏见通常会同时产生和存在。也就是说当我们产生认知或信念(stereo-type) 的同时, 我们在内心也存有偏见。 当认知(stereotypes)被赋予一定的价值(prejudice)的时候,我们也就产生了歧视的行为倾向(e.g. discrimination) .
3 跨文化视野下的积极文化心理的培养
3.1 如何处理模式固见
由于模式固见揭示的是个体的文化认知方面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和改善认识。
模式固见反映了个体对他文化的过度概括和归类,然后以这样的观点去评判和考量其整个集体,这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处理模式固见,以下几个原则要遵循: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分析模式固见的时候不能绝对化。模式固见不全是坏事。我们在分析和评判一个民族或集体的性格或心理态度的时候,或在评价某群体的时候,为了能够从整体上考虑,我们必须要以牺牲个体的个性为代价。
第二,模式固见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上的问题,由于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改变模式固见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复的学习思考和总结。提高和改变认识,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文化体验,真正地接触该文化中的个体,才能获得客观的成果。
第三,处理模式固见问题,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又需要从当代实际考虑,用动态的观点和衡量。比如,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有的是停留在上个世纪初期的层次上,有的是对中国偏远地区的认识上,有的是对中国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认识上,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要从全局、动态的角度来看。
第四,模式固见往往和一定的政治思维有关联,所以,评判模式固见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相关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3.2 如何看待偏见
偏见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会在交流中有所发展和改变,但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太大的改观。研究表明,仅仅进行接触并不能保证改善彼此的想象和观念,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只有在五种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偏见才会减少:每一个人的地位应当是相同的;对关于异文化的消极的观点应当进行反驳;应当进行合作(比如进行一个共同的项目);应当有尽量大的可能性来进行相互的了解;社会风气应当是积极的。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的频繁程度,而是人们相互接触的方式。
3.3 如何协调模式固见,偏见和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关系
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其发生的文化根源,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入手是一个比较现实而且可行的方法。一方面扩大认识,提高对自我文化和他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只有彼此之间不断的文化交流,才能对对方的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事实上,也只有在同他文化交流中自己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不同文化之间固然有差异,但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是一个很好的前提。
此外,在提倡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学习的同时,一方面要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过度化,形成民族中心主义,造成对自我和对它文化的歪曲和不客观的认识。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如此。正确客观地看待模式固见,包括对自我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看法,能够使我们客观地审视世界和自己,使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促进交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为文化交流服务。偏见离不开模式固见,正确地对待模式固见可大大消除偏见,这样,我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对异文化的态度也会达到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状态。不能客观看待模式固见,不能消除偏见,我们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文化认同,这样最终会使我们对自己文化和他文化形成扭曲变异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跨文化交流肯定是起阻碍作用的。
4 总结
态度是可以被改变的,研究表明,对自我文化和他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接触可以增加文化了解和信任,超越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开展跨文化人际交流或大众传播,尽管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但可以培养积极的文化态度,形成积极乐观的文化心理,学会理解与宽容,在承认差异中寻找更多的共同,拓宽共有意义空间,转变和发展文化身份,以合作和信任的姿态去接触和传播文化,以批判和理性的眼光去思考。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归结为 16 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文化情怀对超越各种文化心理障碍和提升文化品位必将是积极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Allport,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NY:Doubleday Anchor,1958.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K].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
[6]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7] 费孝通。反思,对话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8] 许玉军。有关跨文化形象学论争的反思[J].文化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