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论文化软实力构建与国家形象塑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文化软实力构建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关系到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的战略问题。同时,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对于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中国的现实状况,剖析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文化产业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 文化产业
一、实力构建与国家形象塑造之内在关系
(一)透视我国国家实力评价的成就与不足
评价一国实力的方法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古代农业社会侧重农业生产必备的耕地资源和农业人口,近代工业国关注本国的轻重工业产出能力和军事作战实力(威廉·福克斯,1965)。与上述只重视物质生产能力相比,美国人克莱因(1975、1981)提出著名的方程式更具突破意义:综合国力等于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积。综合国力作为二者乘积意味着将精神性因素纳入国力测算的框架范围,强调了硬实力与软实力对国家实力的提升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尽管存在非动态化等缺陷,但仍为国家实力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国的硬实力已为世界所知。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改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即从“小国”已经成为“大国”。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软实力的建设上是落后于硬实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程度不均。由政府占主导的政治力和外交力发展较快,而文化力和社会力方面由于政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根据中国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发布的信息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国际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能力不足是造成“西强我弱”格局的原因。
第二,中国文化并未体现出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文化一直是中国最丰富的可调动资源,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是文化强国,其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世界,但是当今的世界上包括欧美的众多发达国家,只是将中国文化视为是社会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地民众只是将中国文化视作多种外来文化的一种加以接受。与“中国制造”风靡国际市场的情况不同,“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流行势力。
中国两种实力发展的不均衡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注意到“软实力”理论的兴起几乎同步于全球化理论。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冷战结束,气候问题、生态问题、反恐安全等问题取代了以往意识形态冲突为主的军事对抗,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传统手段加以解决。这与现今金融危机后全球情况非常类似,鉴于此,中国提高软实力的建设应是当前最为实际、最为迫切的工作,加强软实力建设也将为经济转型中硬实力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现状与前景
当下,一国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无论从时间范围或是空间范围都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正如汉斯·摩根索指出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在全球化浪潮中合作是主基调,但是合作是建立在国与国之间互信与互助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不同于以往简单而粗放的解决方式。要想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信互助,这离不开国家形象塑造, 而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出现, 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国家形象是在一国所拥有的物质、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等各个要素基础上共同形成的,并被国际社会所认知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状态。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既不是古代的国力充盈、文教盛昌的光彩形象,也不是近代的几经沉沦、抗争交织的不屈奋斗形象,而是现代的振奋崛起、和谐包容的自信自强形象。
但是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存在很大偏差,正面的形象包括: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启示意义的改革样板,蕴藏巨大潜力的市场,坚定的和平发展的榜样等;但同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也不少,中国威胁论就认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会挤占其他国家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对外经济发展中,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遇到了空前数量的“贸易壁垒”(双反调查、技术壁垒),并对其他个国家构成安全上的威胁;人权是欧美攻击中国的老生常谈的议题;环保问题是北欧的关注点;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被美国指责为新殖民主义等。
国家形象具有的客观性、直观性、复杂性、历史性、稳定性、民族性等特征使得这些因素构成了未来中国发展的不确定性。而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稳定的预期,有助于赢得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如何构建出适合于中国发展的好的国家形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高低,对其国家形象有着巨大影响,具备强大软实力的国家,就会向外界辐射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必然具备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外意义在于展现中国软实力,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增加国际认同度,减少发展进程中的阻力。而中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的途径必然是要大力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将自身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增强自己的国际吸引力。
(一)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文化
约瑟夫·奈在1990 年出版的《软实力》一文中指出,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可以营造一种态势,这种情势使得其他国家也去追求该国所预期实现的目标。在2004 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给出了明确的软实力来源:文化、政治观念、外交政策三者产生的吸引力。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论及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时,都无一例外的将“文化”列入其中,并将其列为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因素,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两种要素。只有整体国家软实力提高了,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差异的差异才能慢慢消失。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面临的困境及对国家形象的制约
第一,文化传承的缺失致使文化软实力在当代反映力度不足,影响了国家形象塑造。中国传统文化横跨5000年的历史长河,涉及范围博大精深。在古代,大一统思想、盛唐文化、明清理学的辐射覆盖面之广使我国赢得了天朝大国的美誉。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影响力在文字、古物的依托下依然根深蒂固。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因外来入侵不仅损失了有形的物质载体,而且由于无暇顾及导致其影响力日渐微弱。相反,中国极负盛誉的经典文化题材《花木兰》被美国制作成《花木兰》动画片。片中大量使用了美国方式的表达方法、思维模式突出了美国所倡导的行为理念和其遵从的价值观,属于本国的文化资源所输出的文化形象无法正确反映中国文化原貌,导致中国的行为与世人的预期出现偏差,此处混淆的出现对中国而言是不利的。
第二,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处于弱势地位,既妨碍了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展示,也使得这种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受到了非均衡影响。汉语的使用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的15%,但主要由中国一个国家的人来使用,英语的使用人口不足汉语的一半,但是全球范围内由75个国家将其作为官方语言。无论是国际谈判,还是日常居民使用的互联网上,英语表达占据绝对优势,而汉语表达的分量则不足5%。很难想象在这种语境条件下,我国的国家形象不会被强势语言的群体所误判甚至曲解。从各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角度分析更是加剧了不平衡对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美国的占有率是中国的10倍,欧盟是中国的8倍,日本是中国的2.5倍,韩国也超过中国大约25%的水平。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2009年文化出口贸易逆差比例高达1/7。除了数量对比悬殊外, 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设备、技术以及手段、方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新闻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仍然较弱。可见,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去甚远,中国还只是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
第三,文化创新不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处于在非现代状态,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还留在京剧、书法、武术。诚然,我国的民族国粹令人折服,但是把富有神秘色彩的、全面的、复杂的中国,用杂技和书法来诠释是可笑的。我们应当按照当代文化的构成元素来配置中国文化产品的内容,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包括流行音乐、舞台演出,都应当打造具有外销能力的标志性作品,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具有全球化的市场视野以及跨文化表述的能力,来铸造我们的国家形象,来传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品格、提高国家品位。
三、文化软实力强化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软实力是通过文化、价值体系、对外政策中辐射出来的一种对外界的影响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传播渠道赢得世界的认可,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
首先,文化已经被各国视为经济新发展的新引擎。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文化产业曾借势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也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丰富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辅之创意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供给,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偏好为需求,完成整个产业的运转。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带有强烈指向性和外溢性的产业,其发展必然为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添砖加瓦(文化现代化表达方式),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样本产品。
其次,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未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必将以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基础。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具备深厚底蕴的文化软实力必然会使得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文化多样性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条件下,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这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文化产业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不可缺少的环节。
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又能有力地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没有传播,就不能产生认同。发达的文化产业可以高效地向外界传播一国的文化,文化软实力便获得了提升的可能。过去中国重视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的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前文已有所述,但差距也是动力,也是潜力。发展方式的选取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值得重视。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坚决打击盗版、剽窃和低成本复制,一方面是对文化资源的尊重,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护;另一方面消除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不利因素,促进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我国相关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社会科学研究,2004
2.胡键.从文化贸易逆差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艰巨性[EB/OL].东方网,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4/25/1870426.htm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9.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10.王钰.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