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C/C++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论文学语言的特征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为根本。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言,即属于普通话范围的系统,包括政治、哲学、科技、伦理等方面的书刊文章所用的书面语言及日常口语;狭义的文学语言,是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中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文学语言是狭义的文学语言,它呈现出不同于日常口语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生动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还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可以产生可视性的效果。例如写愁绪的诗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二》)诗人将自己的愁绪比喻为水流,而且是永不停息的水流,表现出愁绪的绵长。又如“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一种思绪,可是作者将其描述为“一院愁”,是可以可观可量的具体事物。“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最为形象,一个设问句,回答全是比喻,有几许闲愁?就像无边无际的一川烟草,纷繁杂乱的满城风絮,连绵不断的梅子黄时的雨那样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南唐后主也将愁绪比喻为江里的水流,无休无止。文学语言往往将静态事物变为动态事物来描写,将抽象事物变为具体事物来描写,这样就使语言非常生动,吸引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领会文中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二、丰富的蕴藉性文学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丰富的蕴藉性,就是具有丰富的意蕴。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意蕴”一词最先在朱光潜翻译黑格尔的《美学》中所使用。这与清代大师王国维的“意境”说相得益彰。含蓄美就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象征是文学作品中表现意境最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例如舒婷的诗歌《双桅船》,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时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三、深刻的隐喻性隐喻,在古希腊时期就被作为修辞学中最有魅力的一种修辞格而受到重视。在现代汉语中,往往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隐喻。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的隐喻,我们视之为一种修辞手法,以暗示的方式通过乙(喻体)来说明、理解、感受、想象甲(本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索隐喻的使用对文学语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特性。使用隐喻,在效果上,对本体的理解与感受比以非隐喻形式的表达要形象直观、深刻透彻。而众多文体中,诗歌是使用隐喻最多的文体。诗的语言就是隐喻的语言。楚辞《离骚》中的“美人”就是诗人自比,“香草”则是比喻诗人的高洁。屈原还将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喻国家法度等。钱钟书的《围城》是运用比喻非常丰富的一部作品,隐喻所达到的效果也更有张力。“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兰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露出涂红的指甲。……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作者以隐喻的方式暗示出鲍小姐的半赤裸状态,一下让读者对鲍小姐的衣着打扮产生鲜明的印象,并对她的性格与为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好地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本论文由网学http://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