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DW CCOD02 ; 码 A,B左横细轻
63: DW CCOD04 ; 码 C,D上直细轻
64: DW CCOD06 ; 码 E,F左横粗重
65: DW CCOD08 ; 码 G,H上直粗重
66: DW CCOD0A ; 码 I,J右横细轻
67: DW CCOD0C ; 码 K,L下直细轻
68: DW CCOD0E ; 码 M,N右横粗重
69: DW CCOD10 ; 码 O,P下直粗重
70: DW CCOD12 ; 码 Q,R长横细轻
71: DW CCOD14 ; 码 S,T长直细轻
72: DW CCOD16 ; 码 U,V长横粗重
73: DW CCOD18 ; 码 W,X长直粗重
程式到此全部完毕,唯画横及直与本主题无关,在此不做说明。由这段程式,可以看出最初规划输入码不理想之处,以致于需要在各处加粗细值,读者不妨自行研究改良之。
程式长度为88个字元,共用程式原来已有,在此不计。
此外,本段程式重复应用了几个指令,有很多方法可以精简,也有待读者动手。
至于画横及直的子程式CHOR00和CVER00,其位置远近也影响写作方式,在此,且假定在 128B 之内,皆为短跳。否则还要动脑筋,设法简省之。
还有,读者应该注意到,这段程式中,没有检查错误的手续,那是因为在内码处理时,已经保证无误。一般说来,检查错误是必要的
程序。
改进之方法,姑在此略作导引,设若编码时,将四个连续码视作由细至粗,而把位置分为六组,是则更易记忆,且程式可以减少28个字元之多。由此可见,像这样精简的程式,因资料结构上的缺陷,仍有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