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毕业论文范文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兼谈新语文课堂中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呈现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兼谈新语文课堂中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呈现走近名家,走进时代 ——兼谈新语文课堂中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呈现 作者姓名:惠 志 红
文章摘要:
“磨刀不误砍柴时”。通过更深入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连云港市教研通讯》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兼谈新语文课堂中的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适时适当地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最终走进文本,在“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中尽享世外桃源般的学习快乐。
关 键 词:世外桃源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自学质疑模块
课文作者 写作背景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千百年来且不说有多少文人贤士论事行为引用“桃源”事典,就是以专人独篇吟咏其趣其旨的诗文佳作何止千家。物换星移,“世外桃源”一语,已成为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整日与书为伴的初三孩子们对此境界更是心驰神往,于是当我第一次满怀新鲜地带着他们学习这篇千古佳文,他们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因为历来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文章的翻译,从通假字到古今异义词,从一词多义到词性活用,从特殊句式到全文翻译,但是,由于我恪守陈规的只是纠缠于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学生的激情宛如屡次浸泡的茶叶,越来越淡,致使一篇课文学完,我们彼此都更加疑惑,更为郁闷。后来反思,我发现课堂中忽视了作者陶渊明及文章时代背景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孩子们如出而复寻桃花源的渔人一样迷失于“世外桃源”之外。那么,这部分语言应该如何呈现?何时呈现?我开始了深思……
近年来,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完成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于是,当再与《桃花源记》牵手,我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灵活实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自学质疑模块”,课前我在《导学案》的“课前先学”中布置学生在上网、阅读的基础上,思考“陶渊明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这一问题,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同学之间的资料交流、讨论,尽情调动他们的展示欲,于是,惊喜的一幕幕不断上演:
有的孩子对陶渊明的身世如数家珍: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29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13年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还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有的孩子讲起文章的写作背景头头是道,大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大家”的风范:《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即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后来,刘裕用毒酒杀死晋恭帝,这就不能不加深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现实,也不愿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我引出对课文的疏通词句和阅读理解,每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水到渠成,与前次教学效果相比,才真正品尝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的甜蜜幸福的滋味!
由此不难见出:“磨刀不误砍柴时”。新语文课堂中的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呈现不仅不会耽搁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反,适时适当的呈现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最终走进文本。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我特对学生了解作品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意义作如下粗浅归纳:
(一)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感受象征内涵: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由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几篇名家散文组成。如想完成“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理解并学会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了解远离他们现实生活与情感的作者情况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于是,在教学每篇散文之前我都设计相应的问题激起他们课前查阅资料的兴趣,课堂展示时相互补充,老师适时点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从而感受文章的象征内涵。
如教学《海燕》时,学生按照我的课前预习要求,准备并展示了以下内容: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从尼日尼·诺夫格勒特来到彼得堡,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还参加了学生的示威游行。他回去之后,回想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著名的《海燕》就是它的末尾一章,高尔基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当我补充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几经周折,最后因彼得堡当局的审查官“漏审的疏忽”才得以发表时,孩子们群情沸腾,想要一读为快的情绪让我深感语文课上呈现作者与时代背景的至关重要!
(二)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明白写作目的:教学议论文时,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论点,明白写作目的。毛泽东同志因为发现党内部分同志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作风,便满怀对白求恩同志的怀念与赞颂之情写成《纪念白求恩》这篇意义重大的纪念文章,号召大家纪念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感受作者情思: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多少诗人借诗言情,学生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也就走进了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与诗人同悲同喜。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煜李后主的一生。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于是“无言独上西楼”,一曲《相见欢》,淋漓抒发自己“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愁苦滋味。
而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扫荡袁绍之子袁熙、袁尚残余势力。夏五月出兵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盗不通,引军出卢龙塞,东向柳城。八月登白狼山,与敌相遇,大败乌桓。袁熙、袁绍逃奔辽东,操使辽东太守公孙康擒杀之。九月自柳城回军。十一月至易水,次年正月回邺,途中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作下《龟虽寿》,高声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四)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语句:散文的语言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喜爱,让人陶醉。那么读懂散文也需要努力和作者站于同一起跑线上。宗璞的状物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中如果不穿插对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小弟弟病情又加剧这段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哪里能轻易理解“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深刻内涵?
《连云港市教研通讯》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中指出:在全省实施规范办学的背景下,必须还课堂于学生,在前期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提倡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转变。那么,在新语文课堂中适时适当的呈现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一定会让孩子们在“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中尽享世外桃源般的学习快乐!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出版社
《连云港市教研通讯》第六十六期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