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网络发展时代认识诗歌和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走进中国大陆,并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以空前的速度普及。截止到2008年,中国大陆内地网民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网络是新兴的便捷的通讯传播工具,它的普及和应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使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社会之中。
中国的网络文学便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至今短短的10年间,已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每天上网阅读文学作品的网民不以胜数,从而推动了写作者利用网络发表作品,使写作人群空前上升,为繁荣中国文学展开了美好的前景。然而,文学在网络的传播过于自由、宽松、随意,尤其对新生的网络写作群体而言,文学的认识有限,对文学修养的体会不深,对文体及文学语言的掌握不够专业,对语言的运用与发挥存着诸多语病,使我们又不得不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感到担忧。
诗歌在中国是历史最悠久、最受人们广泛喜爱的一种文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经历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流派,是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情感生活的精神粮食。千百年来,人们为诗歌划定了种种范畴和界说,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了阐释和说明。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是先秦时代我国出现第一次思想文化高潮时,为诗歌所下的定义。它本于“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之说。《庄子》中的“诗道志”,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叫“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经过多方考证,认为“诗言志”中的“志”可以解释以“怀抱”。其实在传统文论中,“志”和“意”的涵意相近,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思想与感情”。根据这种理解,可以说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诗歌的本质。它以思想而散发,以情而动人。
随着文学体裁的发展,西晋文人陆机首先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缘情”而作,是讲诗歌的创作法则,“绮靡”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诗歌评论家钟嵘则主张:诗歌乃“吟咏性情”之作,应与“经国文符”有所区别。《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在解释“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时,非常明确的指出:诗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些见解,都突出地强调了诗歌的特质,是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为后世诗人普遍接受和遵循。宋人严羽据此为诗歌化定了新的界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明、清诗人提出的“性灵”说,也大多本源于此。
“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和流行,更多的西方诗论传入中国,强调了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和感情。英国诗人华尔华滋认为:“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的真理。”、“是强烈情感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诗人雪菜主张:“在通常的意义下,诗歌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高尔基则认为,诗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他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诗。”
“五四”期间,在众多学者借鉴了西方诗论之后,结合了自身的创作实践与经验,力图为中国诗歌界定了一个明确的范畴,诗人郭沫若则提出诗歌内容加形式的等式为:
诗=(知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诗人汪静之认为:“诗歌是表现人生感情思想的,比别的文字更多情绪想象的部分,更接近音乐,而多数是有韵律的。”
诗人何其芳提出:“诗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抒情的形式表现,而在精练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以心灵的感悟与情怀,以想象与抒情,表现对人生的思想与感情。
21世纪以来,网络诗歌的创作日渐繁荣,许多网络作者都是通过在网上阅读诗歌,受到了影响而开始写诗的,因为缺乏对诗歌的正确认识,因而产生了许多对诗歌的错误理念与观点,导致作品乏味无趣,无实际的真情实感,反复地在空虚中呻吟,对语言句式的把握不懂理解,对情感节奏式的划分模糊不清,对诗歌的标点符号没有认知深刻,从而影响了对思想感情的抒发与发挥,更谈不上语言的艺术与诗歌形式的表现了。
好的诗歌,首先是或表达思想或抒发真情实感,所要表达的思想与要抒发的感情就成为了诗歌的灵魂,一首没有灵魂的诗歌,是无法做到优秀的,而诗歌的优秀,不仅仅是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的是对遣词用字的发挥,诗歌的语言需要凝练,诗歌所追求的形式是自由,在形式的自由上构建凝炼的语言,是对写作者的考验,也是对诗歌提升至审美意识的标准。
诗歌不是句子的堆积,更不是零乱句子的堆积;诗歌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涂鸦,更不是自由无拘束的胡乱写作;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练和谐,节奏鲜明,有音乐感,诗歌的思想与感情必须来源于生活,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与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与挖掘思想,在生活中感悟与体悟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用心考察生活,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真理、从日常的平凡之中窥见生命与人生的价值与真谛,将诗歌的“言志”的本质,与“缘情”的创作法则发挥极至,将丰富的想象与浓郁的抒情镶嵌其中,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式,达到诗歌或网络新诗空前的繁荣与成功。
网络发展时代认识诗歌和写作责任编辑: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