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毕业论文范文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让孩子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让孩子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在作文评价中要遵循立体参与的原则,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孩子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师对生单一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诸如“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把习作评价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习作教学、自评、互评、教学效率
从教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我孜孜不倦努力和探索的重点。为了提高孩子习作水平,我曾做出很多努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鼓励孩子坚持写小练笔、写日记,引导他们观察、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批改上,我更是不辞劳苦地批阅孩子的习作,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每本习作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了很多眉批和总批,赞扬的话语充溢着每一个孩子的作文本。
作家王旭锋说:“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是的,如果我们把孩子习作改得“千疮百孔”,那么孩子的写作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打击,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只能成了空话。
我以为我做得很不错,可效果并不令我满意。于是认真研读新课程,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不光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批阅作文,还要求我们在作文评价中要遵循立体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孩子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充分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习作评价,让孩子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于是结合平时教学,在引导孩子参与习作评价方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我努力做好“教练”工作
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确实,“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改”不是老师的“批改”,而是孩子自主的“修改”。老师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在主体互动式的习作评改中培养自改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引导孩子用这种习作态度去“自评”,自改自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教练”工作,教给孩子自我评价的标准,然后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改自己的作文,特别是放声读,更能发现自己错误所在。自己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修改重新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而后,教师多创造让孩子自我展示风采的机会和空间,如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这样,孩子不仅得到了自评自改的快乐,而且还品赏到了成功的喜悦。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修改习作的兴趣,让他们有这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修改的方法,养成修改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锻炼修改技能,熟练地进行自我修改,并能给同伴的习作作出恰当的修改,还可以对老师和他人的修改作出再评价。
在实际尝试中,我先给初步习作打一个基本分,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让孩子根据评语来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再根据孩子修改的情况及他们在修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等,再进行加分。最后把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在自批和互批中,我设计了很多奖项,如“黄金眼”,“小小观察员”,“小记者”……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自批和互批的积极性。孩子逐渐从修改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方法、技能、成绩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修改,习作积极性和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孩子自己修改。孩子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孩子的个人水平毕竟有限,而且看自己的习作始终没有看人家的习作来得有趣,针对孩子“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的心理。于是,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孩子初步自评后,我就指导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我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孩子们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有的针对别人的文章结构提出宝贵的意见,有的能发现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有的也能针对别人的不足提出不同的看法……
为进一步发挥集体合作的优势,从而启迪孩子思辩的灵感。教师必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机会。老师们何不有计划地组织孩子把作文展示出来,并有步骤地指导孩子进行修改示范呢?因此,作文批改不应是教师的“一手遮天”,而应让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互改时,教师可以把重点批改好的两篇作文出示在投影仪上,让孩子作参考,其它的作文发给孩子互相评改。把孩子分为每四人或两人一组,并且每一组指定一名组长。在编组时一般要考虑到男女生的搭配和差生的协调问题。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或两人)中轮流批改:可以把不通的句子改通顺,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并予以提示,也可以给他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经过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评改,一篇佳作就出来了。最后,再写上评语,签上名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抽查孩子的修改情况,进行督促落实,或个别辅导。对那些作文能力太差的孩子则不仅仅要指导他去如何修改文章,更要指导其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掌握写作技巧,务必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分组互评,加以老师适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从而激活孩子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在学生批改完毕后,我还引导“小老师”和被批改者进行面对面对话。在学生交流的平台中,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辩的灵感,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传统的认真地、一厢情愿地修改,改得很劳累,可孩子根本就不领你的情!习作本发下来,只是看看等第,看看评语就算了,达不到提高习作目的。新的尝试——让孩子当习作医生,使得孩子们不仅能为自己的,也能同龄人的习作把脉了,既让每一个孩子欣赏到他人的佳作,又能获得他人的建议,真的有利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真是一举两得,也真正摆脱“单靠教师的指导较难使孩子取得长足进步”的现状。
三、利用成果激励,指导学生珍惜习作成果
在互批互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评价,肯定本次习作的成功之处,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再次修改。如果发现个体差异比较大的同学,则有必要进行个别交流、评价。这样使评价主体多方参与,使学生的习作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就成为一种存在的事实,成为文本,它也就具有开放性。同样,习作评价也应体现出开放性,多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利用成果激励,指导学生珍惜习作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坚定习作信心。
1、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大力予以表扬、夸奖。宣传的形式很多,可以让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可以评出班级的“作文大王”、“小神笔”,可以让小组同学交换欣赏各人的佳作。有学生习作发表了,获奖了,郑重其事地发奖,让全班同学,全校同学为他祝贺。这样一种氛围,既使获奖、表扬的同学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也激起其他同学努力追赶的决心与信心。这样,评价的激励性作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2、想方设法创设窗口:这里的窗口,即能展示学生习作的阵地,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开设班级习作栏,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做得满意的作文贴上去,供大家欣赏、评价,尤其鼓励有进步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习作,同时也欢迎有个性的习作积极参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如编辑班级文集,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收集成册,在全班,全校传阅,让家长传阅。积极参与各项赛事。这种种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激发,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满足,立下做小记者、小作者的志向。
是的,小学习作评价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师对生单一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引导为主,运用科学的修改机制,多采用“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把习作评价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才能提高小孩子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