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毕业论文范文 > 正文

“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5/09/02

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毕业论文范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冯丽媛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它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凸显体裁特点,诗文互照, 情景同现
 对于诗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诗是不可解的,而朱自清先生在《师说》中提出,诗是可解的。我认为,“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在此,姑且称之为“互文和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便努力体现这一特点。无论是诗中的关键词语,还是重点诗句,我都是通过启发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构意象,再通过吟诵表达诗歌的意蕴。
 1.由文到诗。这主要针对低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 如《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讲的是王勃写《腾王阁序》的事,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该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这时,就要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文、理解好文之后,突破诗句理解,从而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再如《咏华山》一课的教学,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得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出示课文第二段句子“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学生就能对这一句诗有了稍微具体一些的感悟。这篇课文在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并没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而是通过描绘一种站在华山顶上俯瞰群山的情境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仿佛自己就站在华山顶上,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到除了蓝天就没有什么比自己高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那么矮。这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照诗句反复地诵读,学生便能比较自然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下面的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两句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文中描写这两句的句子,进行一下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片片白云。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把整个段落连起来,反复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的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学生很轻松地能学好课文,这样教学比单纯生硬地把诗句的含义讲解给学生听更符合我们新课程下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学生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表达,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2.由诗到文。这主要针对高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浅显的课文。如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明白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体会到诗句要表达的是李白、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烟花三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的描写,说出自己的理解。这两个问题中又以后者为教学重点。学生的体会精彩纷呈,以下是学生找出的一些语句和他们的理解:
 课文语句: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学生说:“饯行通常都是要吃大鱼大肉的,但他们不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骨肉亲,他们只是薄酒一杯,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课文语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学生说:“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眼泪流出来。”
 课文语句: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学生说:“他们情同手足。”
 课文语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学生说:“这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文语句: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说:“虽然孟浩然离开李白,去扬州了,但他们可以飞鸽传书,保持密切的联系。”
 课文语句: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说:“这是情不自禁。”
 ……
 几乎,学生将课文中的词句嚼了个遍。
3.诗文互照。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含英咀华,品味诗情后,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对读,体会意境美,情感美。我让学生同桌对读,一人高声诵读诗句,一人朗读相关的语句,然后交换朗读体验,在最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朗诵,齐声诵读,感情背诵这首诗。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我又用这样的导语引入下一环节: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此时的心情,想一想,他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加进自己的想象,又一次把诗与文相结合,让诗人与朋友浓浓的友情,依依的别意,又一次撞击学生的心灵。
二、扣住情感主线,以情动人,情贯全程
 诗歌是时代感情水平的标志。正如张祖彤先生所说:“诗歌教学首先应该以情动人,情动而后理通。诗歌教学必须注重朗诵,同时也要注意讲解。朗诵好比拨动琴弦,讲解好比疏通乐章。只要感情的弦跃动起来了,那么不管诗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都可以成为他的知音。”
 这话说得通达简练,含义深刻。确实,教学诗歌必须紧紧抓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但怎样让孩子体会诗中的情感,为之所动,则并非轻易之事。情感不能通过简单的“告诉”来传递,而必须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来心领神会。如《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更是顺着苏轼“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一情感变化的线索来写的。体验苏轼这样的情感变化,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注意抓住文章中体现诗人情感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去品味、赏析、朗读,并注意适时补充、拓展,适当描绘、渲染,引领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我用一个思考题把学生推进课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苏轼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首先我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各自找出那些描写苏轼“心绪不宁”原因的句子,并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能结合课文中提供的语言来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补充介绍了苏轼为和弟弟团聚,远离京城去密州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苏轼的思念之苦。在此基础上展开感情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强烈的思念之情。
 在体悟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时,呈现“皓月当空,苏轼望月”这一情境图,学生重点抓住词语“偏偏”及文中的疑问句来谈自己的体验,老师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中秋之夜难以和亲人团聚的苏轼,你眼睁睁地望着窗外的月亮,你会怎样想呢?”学生由“诗外人”变成“文中人”,纷纷发表意见,对埋怨之情的体验就更深刻。如此埋怨月亮的苏轼最后却能在皎洁的月光下起舞吟诗,正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现实,并将美好的祝愿送给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正是苏轼与众不同之处,正是苏轼豁达胸怀的具体体现,也是最后创作形成《水调歌头》的重要原因。情由境生,学生的情感也随苏轼而变化。
 又如:我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非常注意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对于王维独居异乡的孤单寂寞,着重通过“15岁那年”“两年”等词句的描述,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对于王维思乡之情的迫切与强烈,更是通过重阳节时王维面对天各一方的亲人的思念的描述的语段的学习,加上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像来具体领会。在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之后,我又通过诵读来拨动孩子的情弦,奏响思乡之情的乐章,让孩子们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吟诵中,沉浸于情浓浓意切切的思念之情里,成为诗人的知音。
三、突出朗读指导,细斟慢品,读中悟情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读,以朗读为主线,将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角色朗读入情入境,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精心选择了三个朗读训练点:①黄鹤楼话别②江边送行③古诗诵读,通过出声的自由读,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分角色的表演读,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江边送行”一段,我穿插了“送别”的音乐,当凄凄惨掺、悠悠扬扬的古筝曲一起,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了送别的气氛中,恰如其分地吟诵出了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了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他们仿佛是在送别自己的朋友,激情在心中久久地、浓浓地荡漾开了,化成了一首最美的诗,一曲最动听的歌。此时,每个学生都已经成了诗人,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淌出了一首最深情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时的古诗吟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再现古诗情境,赏析表演,升华情感
 “文包诗”中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作性艺术。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可以凭借短文的浅显叙述去理解古诗艰深难懂的诗句,还可以凭借短文对古诗意境的形象描绘,通过语言想象、角色扮演等手段,进一步挖掘、品味古诗内存的意蕴和情境,升华情感。
 如《母亲的恩情》一课的教学,可以结合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紧扣关键字眼,深入挖掘,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表演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母亲为孟郊缝补衣服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他们母子分别时母亲和孟郊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再让他们演一演,这样不仅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和牵挂,又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再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我拟设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切入:“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临黄鹤楼去切身感受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的情感流露。他们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了诗人与好友谁都不愿触动心底那份离别的情愫,谁都不愿先开口说别离,亦或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故作洒脱的依恋之意。通过感情朗读李白的话语:“孟夫子,……不知我们何日……再见面,就……满饮此杯吧!”体会了李白对孟夫子的无限景仰与眷恋之情。学生再通过品读孟浩然的话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到了孟浩然在宽慰好友,只要友谊长存,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外,教师还适时地通过讲解和学生汇报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辅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感情。这时候,表演已是水到渠成了:和你的同座位,分角色演诵课文,要求学生用上文中言语或自己想象的言语,并辅之适当的动作、神情,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表演,对两位诗人丰富情感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后两行诗中,李白目送好友远去的依恋、惆怅、孤独、向往……的一系列复杂情感,学生也能抓住“依然伫立、凝视远方”通过表演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文包诗”类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新创,其中包涵着格调高远的意境思想、优美的现代语言和经典的古诗词赋。课文就是一个范例,它暗示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体会现代语言的魅力,举一反三。古代语言也好,现代语言也罢,他们都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教师要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体会语言、欣赏语言、使用语言,就是“文包诗”课文的最终教学目标。“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