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理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城市建筑文化的思考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国是一个城市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城市文明被破坏的古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建筑发展逐步进入国际交流领域。当以网络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将全球城市连成一体之际,中国城市建筑也开始跻身于世界城市建筑之林,此时,我们应当更为冷静而又清晰地思考关于中国城市建筑的文化基点。一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研究有深刻意义21世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重要区别并不仅仅体现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或经济模式,而主要是文化的区别。
城市建筑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构成的基石之一,研究中国城市建筑的文化,便可以隐约意识到当今社会文明的断层线。近些年来,我国崛起了一批大、中型城市群,既让人振奋,也使部分人产生了难以愈合的文化断裂创伤。城市面孔日渐雷同、城市意味渐趋同一、城市文脉逐渐割舍,而其中的裂变核心就是建筑。建筑与城市交织成中国空间。城市建筑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显在文化之一,它除了构筑生活空间外,还在人类历史中承载着社会发展与转变的叙述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建筑的风格、体量、职能等,便得以看到城市建筑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态。因此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正体现了社会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核的转型。
其实,近几年来针对城市建筑的斥责声一直是此起彼伏,但无论是说其“媚俗”或者是“四不像”都只停留在对建筑风格的批评上,还没有触及建筑文化嬗变中潜藏的社会文化迁变。综上所述,研究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二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国五千年的城市建筑的文化与艺术都凝固于皇城、宫殿、寺庙、园林、陵墓与一些大户官邸,这近乎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结晶体。在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我国前现代时期的城市建筑群为了方便权利统治与权力的分配,多采用一个象征性建筑为核心向外延展开去的辐射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源自城市诞生的原始功能性需求,对农村生活模式的统
一、对社会认同机制的需求。例如,古徽州民居就是这种体制,它们以家族宗祠为中心,向周围环形拓开,除了保安佑后的需要外,主要有对中心权力机构的朝奉象征。相较前者,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城市建筑群的展开格式便是弥散式的。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使得政府建筑、工厂、大型车站边缘化,城市几乎难以找到一个明显的中心建筑物,城市构造的聚合力已经从一个焦点向多个散点分布。这样,单体建筑就有了通过体量、色彩、造型等方面增加自身魅力的需要与权力,以这样的方式凸现自我,争取最大的社会认同效力。
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建筑的出现代表着新式城市建筑的出现,而这其实正是新型社会文化的产生所致。城市化的初衷在于驯化农村生活方式而成为统一体,从而与自然存在状态拉开距离。而当下城市建筑崇尚的则是在城邦居住格式中彰显农村散点生活形态来回归非城邦制的诗意栖居。三中国城市建筑的现状分析与文化折射首先,市场经济强烈要求的商业性,是对城市建筑的一大影响,它直接造成了建筑文化的信仰偏离。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建筑行为直接受到本体文明信仰的支配。历史表明信仰危机所导致的信念消失将导致本体建筑文化蜕变或是停滞。忽必烈创造北京,华盛顿创造华盛顿,首先归结于他们对各自国家及其首都的文化信仰。21世纪初中国建筑哲学与科学进展已经在城市建筑文化层次上意识到了“信仰模糊性危机”:面对社会体制及经济模式转型期建筑市场一系列非理性表象的喧嚣,已经感受到城市建筑的理念及方法在“商业炒作”中暴露出的浮躁和粗糙痕迹。
每一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具有自身的魅力与风格,而太多的城市建筑设计已经失去设计本身,只是为商业而建筑,盲目而缺乏创意。显然,我国当代城市文明是从还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找准根文化与现代性对话的支点时开始勃兴的,作为其核心构件的建筑文化呈现出的媚俗与杂糅其实是社会转型时期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整体文化出现混乱之表症。其次,外国文化的冲击,让中国城市建筑渐失本土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