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R)是引起肥胖尤其向心性肥胖主要因素,而IR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性[14]。因此医学上把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同时存在称为代谢综合症。虽然研究表明体重的增加并不一定会伴随着血脂的异常,但是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血脂异常和由血脂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升高[15]。
2.2 大学生的体重和血脂变化趋势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6%。其中≥18岁人群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我国≥18岁人群总的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18.6%。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和超重、血脂异常患病率都逐渐升高,女性这种趋势大于男性[16]。在2004年中国营养学会第9次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会上的发言也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了97%。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为11.9%、低密度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7.4%。另外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17]。从这两次的调查来看,肥胖与超重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3 膳食结构与体重与血脂的关系
高能量、高脂类的膳食结构,会引起居民患慢性疾病(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机率增加[18]。罗盈怡等人研究表明血中TC及LDL - C水平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呈负相关,与膳食中的胆固醇和脂肪供能比例呈正相关[19]。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膳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的膳食结构转变,我国成人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的比率呈增长趋势[20-21]。合理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能量、胆固醇的摄入量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和膳食来源(高膳食纤维素、少食富含精制糖、富含ω-3和高亚麻酸)可以很好的控制和改善体重和血脂异常[22]。
4 展望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特别是合理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改善血脂水平[23-24]。
国外有很多流行的膳食结构如Mediterranean-style diet、 Atkins、Zone、Ornish and LEARN ,他们都对体重和血脂水平的管理和改善有一定的作用[25]。但他们的研究仅局限于本国人的体质、膳食特点,而中国人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缺陷[26]。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特殊的角色(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任务),其饮食结构具有独特性。国内有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饮食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如三大营养和三餐比例失调等等问题[27]。这样的膳食结构会导致超重和肥胖甚血脂异常等疾病。目前国内关于通过改变膳食结构来控制和改善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慢性疾病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是建立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基础上,来进一步了解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膳食结构,发现其饮食缺陷,从而为今后系统和深入地探讨膳食结构和膳食来源对体重和血脂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5 参考文献
[1] 张爱珍主编. 医学营养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21-127.
[2] 何宇纳, 翟凤英, 王志宏, 等. 中国居民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构成及变化. 营养学报[J] . 2005, 27 (5 ) :358-361.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7,5(6):285-286.
[4] 魏秀燕,李明辉. 我校大学生营养知识调查分析[J]. 中国校医. 2003, 17(5):441.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J]. 营养学报. 1998, 20(4):387-397.
[6] 高玉峰, 刘艳荣, 郑纪宁. 大学生十余年膳食结构的变化[J ].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1, 18(2):130-131.
[7] 中国营养学会. 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J ]. 营养学报, 1990, 12 (1) : 1.
[8] 方东生,秦树阳,李李,高永清. 大学生膳食结构与铁营养状况的调查[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0,35(2):131-132.
[9] 葛可佑主编. 中国营养师培训.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M]. 2006,1:456-458.
[10] 美国农业部著,张雪兰译.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M]. 京华出版社.2005,11: 37.
[11] Chu YF, Liu RH. Cranberries inhibit LDL oxidation and induce LDL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epatocytes[J]. Life Sci, 2005,77(15):1892-1901.
[12] 谢滨萱,牟利. 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关系探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