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理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开平碉楼近代乡村建筑史的奇迹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开平有一位企业界的好友名讳余好,因为他的关系,十几年来我曾多次到开平。上月来时,余好兄说,你是搞新闻的,我们开平有碉楼,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呢,我陪你去看一看,然后在你们的杂志上帮我们宣传宣传,也算为我们的碉楼申遗作点贡献。碉楼!世遗!我来了情绪,立马随余先生驱车出发。刚离开城区的繁华地带,便有一座碉堡样式的三层楼房映入眼帘。余好说,那就是碉楼啦!这里原来是村庄,现在变为城区了,在我们开平,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碉楼。接着,余好先生向我介绍了碉楼产生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中叶,北美洲相继发现了金矿并修建铁路,十分需要吃苦耐劳的中国劳工,开平因人多地少,乡民利用临近港澳之便,大量出洋谋生。当时华工在外工作繁重,生活极为艰苦,在世传的族群传统影响下,他们对家乡的路、田、屋、祠、墓极为依恋,思乡的观念在华工中相当普遍。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美洲由欢迎华工的自由移民政策演变为歧视、限制直至全面实行排华政策,使华侨产生了严重的后顾之忧,他们稍有积蓄,便千方百计回乡建房买田,以图日后能落叶归根,安度晚年。由于华侨长期的积累,侨眷在家乡的生活相对较为优裕,因而成了土匪抢劫的主要目标,特别是侨眷的子弟,每当夜色来临,往往成为匪贼掳人勒赎的目标,为了防匪,华侨便将回乡建房的计划改成了建起有防匪和居住功能的碉楼,以确保平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平匪患最为严重,而建于1920-1925年六年间的碉楼就多达六百多座,创造了近代乡村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碉楼的主要特征是墙身厚实、低层封闭、门窗窄小坚固、楼顶设角堡,每层均有枪孔。楼主吸收了西方的建筑艺术,建成的碉楼各具风姿;有的彰显端庄含蓄,有的充满粗狂与厚重,一座座构思奇妙的碉楼在与村落的结合中,形成了一处处优美独特的景观,成为了华侨在家乡引为自豪的标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量华侨与家乡失去联系,开平碉楼的建设速度逐步放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匪患消失,开平碉楼的兴建完全停顿。目前,全市保存下来的碉楼有1833座。余好先生说,我们开平市委、市委领导很有眼光,近年来,组织专家学者不断挖掘和丰富碉楼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去年又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这些碉楼真实地见证了开平地区一百多年的往事,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特定的建筑艺术,还可以准确地了解到碉楼建筑年代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等诸多信息。我们真诚地欢迎朋友们来开平观光旅游,来看我们的碉楼。离开开平那天上午9时许,在潭江半岛酒店外的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近千名少先队员在辅导员老师带领下,有组织的在铺在地面的白布上作画,用画笔画他们心中的碉楼。据了解,这是开平碉楼申遗活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