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理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研究视域下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通过文献调查方法分析英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对研究人员信息素质教育新发展;结合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如何借鉴英国信息素质教育经验,在研究视野下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科研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去。
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教育
1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DF)
《研究人员发展说明(书)》(ResearcherDevelopmentStatement,RDS)是由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CouncilsUK)发布的关于研究人员发展的策略性文件〔5〕,旨在为英国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文件指出研究人员发展需要具备四个方面(Domain)的能力:A.知识与智能;B.个人绩效;C.科研管理与组织;D.科研协作和科研影响。每个方面设有三个具体指标(见表1)。英国研究理事会根据RDS提出用于实际操作的指引性文件《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esearchDevelopmentFramework,RDF)〔6〕。《研究人员发展框架》为英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个培养研究人员的具体方案,课程设置指引和考核指引。明确了研究人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信息素质在RDS中属于A项“知识与智能”中A1“知识基础”的范围,并在其他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在RDF中,信息素质教育被列为知识与智能学习的必修课程,并贯穿研究人员发展框架课程设置的全过程。
2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
2011年4月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依据《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DF),提出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的七个支柱(TheSevenPillarsofInformationLiteracy:ResearchLens)〔7〕。SCONUL针对RDF中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进一步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立体循环模型,提出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包括:(1)研究人员能明确界定其研究问题的信息需求(Identify);(2)研究人员能评估其现有知识范围和确定信息缺口(Scope);(3)研究人员能构建策略来查找所需的信息和数据(Plan);(4)研究人员能找到并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Gather);(5)研究人员能回顾整个检索过程,对比和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数据(Evaluate);(6)研究人员能专业和具备信息道德地组织和使用信息(Manage);(7)研究人员能应用其掌握的知识,包括向其他研究者展示其研究成果,综合新旧信息和数据产生新的知识,并以多种形式传播新知识(Present)。模型中的每个支柱的具体要求都与研究人员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相联系,同时又符合RDF的具体要求,做到将信息素质教育完全嵌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研究视野下的七支柱模型既可以成为高等教育机构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框架,又可以成为研究人员信息素质的评估指标。就研究人员个人而言,信息素质的七个支柱既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同时发展。每一项素质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关联度,而整个模型又与研究工作流程紧密联系。模型不是呈线性布局,而是以立体循环模式存在。
3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与RDF的关系
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是在核心模型的基础上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研究人员设置。模型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研究人员培养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需要与RDF相适应,需要充分嵌入到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的每一个信息支柱都与RDF四大方面下12个指标相对应〔8〕(见表2)。在每一个支柱下,模型都对研究人员提出了应知和应会两个层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反馈到发展框架中,并通过发展框架提出的课程体系加以实现。
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的新思路
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是基于研究人员发展框架而构建的,其核心是将信息素质教育全方位地嵌入到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从2011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新七支柱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素质模型不再是一个仅仅面向全体读者人群的一个大而全的模型,而是有侧重、按读者人群的特性区分的一系列模型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视野下的模型可以是对核心模型的扩展和细化,也可以是对某几项支柱的强调和调整。信息素质模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体系。通过分析英国的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教育新思路,结合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以为基于研究人员发展框架的信息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以研究流程为基础,以知识发现、管理和传播为目标的立体循环模型
SCONUL提出的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围绕研究人员发展过程,以研究流程为基础,以发现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为目标。在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中,每一项素质的具体指标都紧紧围绕以上这三个目标。笔者认为,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具有立体循环化的特点。它根据研究者发展的轨迹,由初级研究者起步,经历中级到高级,信息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当研究者发展到高级阶段后,模型还提供了一种作为师长,研究者承担传承知识,培育后辈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同时,它也根据研究计划的展开,从开题论证起步,经过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到成果发布、知识传播,研究人员的发展过程经历不同的研究阶段,信息素质模型亦随着研究进程不断地循环。所不同的是研究者本身的信息能力在提高,而模型对其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2运用新技术,培养新型的科研信息流通模式
SCONUL在信息素质模型中针对科研信息存储和流通的新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存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科研信息存储和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模式。数据监护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研究机构的重视,博客、维基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渐渐成为了知识传播的新方式。新技术对研究人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数据监护和共享方面,研究人员处理研究数据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信息素质模型提出研究者应该知道如何符合学术道德和规范地分享研究数据,知道有关信息自由的问题,具备将研究数据按学术规范归档管理的意识,了解元数据的重要性。同时有能力建立数据管理机制以确保研究数据符合学术规范地保存并可应用于其他的研究计划,使用适当的数据管理软件和技术来管理和储存研究数据。了解新的知识传播模式,例如博客、维基等。能够符合学术规范地运用新技术来传播知识,具有评估数据在传播过程中的风险的意识和保护研究数据的能力。
3信息素质教育和研究人员的信息道德及社会责任
SCONUL在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中不单是强调信息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如何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它还十分强调研究者需要具备信息道德和社会责任。无论是传统的信息来源,还是新型的网络信息、数字化信息来源,信息道德的要求都始终贯穿研究的全过程。研究人员必须设置符合学术诚信的行为准则,专业、诚实地进行研究及处理相关数据,尤其是在处理和发布信息方面,例如版权、剽窃以及数据库IP限制等问题。对于在新的信息数据存储和流通模式下,信息道德的问题也提出相应的要求。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对各种形式的研究数据的存储、组织、传递、利用中涉及的学术道德,数据保护版权,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向相关专业人士咨询获取专业意见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者在着重自我的发展同时,也需要重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是立体循环的,研究者在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研究生、初级研究员,也会发展成为中高级的研究员/学者。他们需要承担培养科研新生代的责任,需要让新一代的研究者同样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同时,研究人员也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自由之间取得平衡,充分了解研究成果的社会属性,并能将研究成果作为新知识以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上,让新知识为社会所利用。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科研人员培养的思考
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给国内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国外的优秀经验都需要和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我国,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需建立在一个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和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互动体系上(见图1)。这个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信息素质的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在体系中起到联系图书馆和研究人员的纽带作用。学科馆员能否具有研究视野,能否了解科研流程,是信息素质教育能不能有效嵌入到科研人员培养的关键所在。这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化、专职化和教育模式个性化的新要求。
1专业化
在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科馆员既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图情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学科知识背景和研究视野。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大多具备图情专业背景,但是缺乏学科知识背景,不太了解其他学科的科研流程。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引进具备学科背景的馆员。这类馆员有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经历,一般以硕士学位者居多,但是又基本没有接受过图情专业的培训。由此可见,图书馆对学科馆员进行专业化的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培训应该要从图情专业和学科专业两方面下手,通过与不同专业的机构组织在职课程、业务交流等模式,让学科馆员不断更新知识,装备自我,从而提高适应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例如,广东地区高校图书馆就通过联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举办从业人员高级研修班,让一批具备学科背景而又没有图书馆专业学位的图书馆员系统学习图情专业的硕士课程。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研究人员发展的需要,这种对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培训应该定期长期开展。
2专职化
研究视野下的信息素质模型是一个立体循环的体系,无论是研究人员、学科馆员,还是图书馆,都必须不断地发展进步。学科馆员不再仅仅是图书馆的一员,还是科研团队的一员,是研究人员重要的合作伙伴。学科馆员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要根据研究人员的发展阶段,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整个社会的信息科技发展情况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这要求学科馆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追踪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进展,了解研究人员的发展状态。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来看,设定专职化学科馆员从事这项工作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国内中科院图书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图书馆都有相关的设置,为专职化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实践。
3教育模式个性化
根据国内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身条件和特色,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在培养具备信息素质的研究人员的目标指引下,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自身资源情况进行安排。学科馆员和所服务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应该共同找出适合自己的运作模式,定制个性化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尝试。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的IC2服务模式以及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双伙伴”计划等〔9〕。尽管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模式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是落实到每一个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研究,其信息需求还是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所得到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该在共通的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定制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发展的需要。
结语
在图书馆服务逐渐走向个性化、定制式嵌入服务的背景下,英国SCONUL根据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DF)制定的研究视野下信息素质七支柱模型,为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所提出的逐级而上的立体循环模式,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都纳入到模型中。同时,学科馆员和图书馆也被纳入到这个立体循环体系中,并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来适应研究人员的发展需要。这符合信息时代倡导终身学习的个人发展方式。信息素质教育为终身学习服务,不管是学习者是何种身份或处于何种程度,只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获得相应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是可以一直循环下去的。学科馆员和图书馆在实践这个模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这正是立体循环模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地方。(本文作者:黎景光 单位:暨南大学图书馆)
研究视域下的信息素质教育责任编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