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硕士毕业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试论陈诚在烽火岁月中的教育情愫”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陈诚(1898—1965),汉族,浙江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坚决反对美国的“两个中国”主张。晚年,他表示要对历史做出交待,遗嘱中不提“反共”与“反攻”。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O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同构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陈诚是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重要的指挥官。在淞沪会战中,他是一个方面的指挥者,武汉会战和后来的鄂西会战,他任总指挥。
这样一位战士,一位军人,在教育上也拥有自己特有独到的见解与办法,特别是在战场上对湖北中学迁移问题的处理和对家乡青田教育的支持,值得回顾。陈诚对教育工作的了解,始于少年时代就读的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四年初师学习,更继承了父亲陈希文的言传身教——父亲毕业于杭州初级师范学校,初为村中垫师,复任青田县立敬业高等小学校长十余年,以教育事业终其身,1924年逝世于校长任上,鞠躬尽瘁。
1938年,陈诚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兼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果断处理中学迁移问题为人称道。1938年9月,抗战烽火日灼,武汉战事十分紧迫,疏散人口的工作刻不容缓。陈诚决定将鄂东、鄂南及武汉地区的中学,分别迁到鄂北、鄂西等地区,继续上课;全省所有中学,合并为一所省立联合中学,其本人兼任省立联合中学校长。在这个月的下旬,陈诚公开发表《敬告本省中等学校学生家长书》,阐述举办省联中学的目的和措施,劝导各学生家长把子女送到战时学校来,继续他们的学业。
该敬告书中写道: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竭力维护战时教育,使我们的子女在安全环境中继续求学,不致流离失所,荒废学业,同时积极地施以抗战建国的教育与训练……(陈)诚深深地感到,诸位的子女即是我的子女,我对青年的关切,正如你们对自己的儿女一样。为着他们青年的幸福,国家未来建国的基础,我们必须把学校变成家庭,学校的学生犹如家庭的子女,学校的教师犹如家庭的父兄,所以,诸位可以绝对放心,把你们的子女赶快送到学校里来,政府一定完全负责,给予他们免费教育——免除所有学费、膳费、宿费及制服费,并施以严格的管教,使真正造成为国家的人才。在陈诚的决定下,湖北省政府在汉口、襄阳、宜昌三地分设中学生登记处,使全省一万中学生有秩序地迁移并编排到鄂西北的几十所省联中学分校去学习。当时对省政府全部承担学生的生活费用的决定,引起湖北省高层的不安与疑虑。
陈诚指出:“这一万多青年真正是我们湖北的精华,最重要的资产,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子女,负责抢救出来,好好教育他们。”他还表示,如果经费发生困难,“宁可把本省的保安团裁撤一二团”。历史已证明,陈诚此举对提高鄂西北落后地区的文化水平,保存湖北省文化知识界的后备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省政府撤往湖北恩施之后,身为第6战区司令与远征军司令的陈诚,在繁忙的军务与战争中,仍对湖北省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他聘请了许多有名望的教育家和专家来鄂主持教育工作。如选任留学教育学博士张伯瑾、陈友松任教育厅长和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农学博士管泽良为省立农学院院长,聘请德国医学博士朱裕璧为省立医学院院长。
陈诚在战时湖北的教育作为,广为传颂,史载颇多。这段时间,他还在家乡浙江青田兴办教育,更值一表。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陈诚捐资一万银元兴建他毕业的小学——青田高市小学校舍。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建成占地面积为284平米的三层九间教学大楼、一幢教师办公楼,同时开辟了操场和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