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调查报告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近代幼儿教育历史探微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1924年,张雪门利用在北平大学担任职员的时机,进入教育系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他有幸受到时任教育系主任、中共党员高仁山的悉心指导,精心研读了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4—1952)的幼儿教育学说。福禄培尔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实验和理论研究,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蒙台梭利创立的涵盖儿童智力训练、感觉训练、运动训练、意志训练等多个方面的独特幼儿教育法曾风靡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尤其对于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在对这两位幼儿教育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张雪门先后翻译出《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等著作,打下了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坚实理论思想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独特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幼儿教育实践。
独特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饱含爱国热忱的张雪门坚信,教育是改造旧中国人口素质的关键,而幼儿教育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担负着培养一代中华民族新人的历史重任。然而,思维敏锐、深谙国情的张雪门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幼儿教育并非是对国外幼儿教育的简单抄袭与模仿,而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本,反映国家民族的需要,适合儿童身心的良性发展。因此,围绕幼儿教育当中的课程、师资和环境等核心要素,通过撰写《幼稚园的研究》、《幼稚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新论》专著等,张雪门提出了个人独特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1.课程。张雪门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的课程。1929年,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他就明确提出了“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并解释说“: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并解释说:“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从这一问一答当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管窥到张雪门对于幼儿教育课程的深刻理解,那就是特别注重“孩子的反应和活动”以及“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事情,也就是特别关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兴趣与爱好。1931年,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幼稚教育概论》一书中,张雪门又专门指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有特殊的价值……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且把学得的再传给后人。”运用神来之笔,张雪门指出了课程在幼儿教育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地位,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够将“有价值的人类经验”积极传递给幼儿新人,那么未来便不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张雪门认为,对于幼儿教育中的课程,人们要摒弃传统抽象的《三字经》、《千字文》等文字训练,而应当充分意识到凡是人类以往的“知识”、“技能”、“道德”、“风俗”、“礼节”等种种经验,都已经融会贯通在日常的生活里面“,生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极具生命力的“有价值的材料”[1]26。
2.师资。张雪门也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的师资。关于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张雪门提出了“(教师)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的思想观点,在他看来,教师仅仅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行为,因为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唤起需要智识的觉悟”。若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教师应当“常常运用自然和生活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和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并且特别要注意指导幼儿的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以及养鸡、养蚕……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2]62。为此,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个人职业的重要性,以高尚的人格、健全的修养和富庶的学识,随时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完全“担当起教育幼儿的重要责任来”。
3.环境。张雪门还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的环境。秉持“生活就是教育”的观念,张雪门分析了儿童在“心身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等方面多项相互交织关系,着力于将儿童心身发展与其外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协调,力求将幼稚生“培养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的重要一分子”,而非将他们蓄意沦落为“孤独的个人”或者“厌恶社会的人”。1936年,在《幼稚教育新论》中,张雪门特别对此加以补充说明道:“社会与儿童联系起来,打成一片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并且认为幼儿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在于:“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些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培养体魄健全、不畏强暴的新国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有效的幼儿教育实践
张雪门并非一个空洞的幼儿教育说教家。为了推进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他殚精竭虑、身体力行,积极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幼儿教育实践。1918年,张雪门在宁波参与创立了“星荫幼稚园”并担任园长,这是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据1920年12月26日宁波《时事公报》载,当时星荫幼稚园不但有三间教室,而且还“前有游戏场,后有幼稚花圃”[3]92。1920年4月,张雪门又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同年,应邀到北平任孔德学校小学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6年,在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的基础上,张雪门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并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这引起了同行的特别关注。1930年秋,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邀请,张雪门在香山开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抗战期间,张雪门引导北平幼师迁至广西桂林,前后共招收了六个班级,为广西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期间,受西北师范学院邀请,张雪门还曾到陕西城固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先后编著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籍。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7月,张雪门前往台湾,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建起了从婴儿部、幼稚园到小学的体系完整的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肃清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儿童奴化教育,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自尊心,功勋卓著,成果殷实。(本文作者:钱海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近代幼儿教育历史探微责任编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