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笔者发表在《龙》杂志的短文《龙岩县名稽考》,本意是向世人介绍鲜为人知的史实,还历史真实面目,更加珍惜“龙岩”这个有1260年悠久历史的美名,把“新罗”和“杂罗”都放进历史博物馆。无意中引起讨论,笔者倒也希望通过百家争鸣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前次所写短文引用本省有权威的《福建通志》的结论“新罗及汀州统名,杂罗为龙岩专名”。不仅语出有据,而且准确无误。这次笔者特地从史学经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选出有关闽西地域的两幅历史地图复印出来,并局部放大,让读者一目了然。
图(一)是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时期扬州地域图,笔者取名为《晋代新罗县及晋安郡地域图》。图中可以看到:
1、绘制地图的历史年代是西晋初年,当今福建境内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两大区域,晋这安郡辖县之一。
2、晋代的地名用黑色字体表示,现代的地名用棕色字体表示。晋安郡隶属的八个县名为:晋安侯官、原丰、温麻、罗江、宛平、同安、新罗,都用黑字体印刷。其中同安县、新罗县、宛平县于公元468年罢废了。请读者特别注意,同安县罢废后又重新设置县名并沿用至今,所以在同一地点有黑色字体与棕色这体的“同安”,表示晋代旧名与现代地名是“同地点同名字”。然而“新罗县”则完全不同:“新罗“(黑字)标在长汀、连城、上杭(棕字)三县中间位置,即汀江流中上游,“新罗”二字旁边找不到一个县级地名符号“⊙”表示当年绘制地图之时就没有标明县治具体位置,显然新罗不是龙岩专有旧名,欲从“龙岩”所在的九龙江流域找到“新罗”县治就如同缘木求鱼。追寻“新罗”县治究竟在何处?在清代《汀州府志》《长汀县志》的古迹志中均有记载:新罗城,在府境,晋置,唐改汀州。“新罗城”就是晋代“新罗”县治,也是唐代汀州“州治”,设在长汀且城白古村。古迹志弥补了历史地图的不详之处,印证了《福建通志》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然新罗自新甸,杂罗自杂罗。新罗乃汀州统名,杂罗为龙岩专名。”其意思是指汀州在唐代设置之初,管辖长汀、黄连、杂罗三县,辖地范围大全与晋代新罗县相同,汀州统辖了“新罗”故地。换名话说,晋代新罗之名可以作为唐代汀州设置之初的统名。唐代“杂罗”只是专指“龙岩县”的原县名,省志概括为“杂罗为龙岩专名”应该说是很恰当贴切的。假如把唐代“杂罗”与晋代“新罗”混为一谈,不啻是关公战秦琼历史笑话的演绎。
唐代“杂罗县”县治在何处呢?请看图(二),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行政区域图,笔者取名为《唐代杂罗县及泉、漳、汀行焉得虎子区域图》。由于给制年代是唐玄宗开无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也就是杂罗县改名为龙岩县的前一年,因而仍然以“杂罗县”保留在历史地图上。“杂罗县”位于九龙江支流雁石溪的上游,县治具体位置叫“杂罗口”。根据史书典籍记载、地图所示和这地孝察进行综合分析,此处正是当今龙岩市中心区域:
九龙江最长支流——雁石溪上游有个面积72平方公里的闽西最大的盆地,晋代设置苦草镇,是闽西最古老的镇。龙川河由西向东流经全境,南岸有丰溪、小溪汇入龙川河,相似乎“π”这形,两个河口相距大约一公里,其间夹杂登高山、天马山以及广阔田野村庄。北岸原野、房舍、街市之间错杂分布着岳顶山、虎岭山、清高山及几条无名小河。“杂罗”二字大概来源于山水田野村庄错杂罗列的地理特征,把河口地带称之为“杂罗口”,唐在此记县称为“杂罗县”,因城东有龙岩洞于公元742年改名龙岩县,清代升格为龙岩州,由省直隶。此地优越的地理、人文条件,造就了“龙岩”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
如图所示,有两点史实是不容置疑的:
1、据唐代李吉甫主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龙岩县,先置在汀州界杂罗口,名杂罗县,属汀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龙岩县。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皇甫政奏改隶漳州”。这幅地图与此相对照,完全符合有历史真实。一是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绘制地图之际,龙岩原名仍叫杂罗,第二年(公无742年)才改名叫龙岩。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地图按年代对地点、地名定格非常严谨。二是地图上的泉州、漳州与汀州的边界依照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前的历史真实绘制,即保留了“杂罗县”隶属于汀州时期的历史原貌。35年之后的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龙岩县改隶属于漳州,必然随之将九龙江上游全部划入漳州界内。因此这幅地图的可信度很高。
2、唐代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时,朝廷确定的辖县名称为长汀、黄连、杂罗,不仅有史书内籍为证,而且还有《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版图为证,这才是历史真实面目。有人把“杂罗”县名改为“新罗”,县治“新罗口”,不廖不然。唐代哪能找到“新罗县”?地图上只有杂罗(黑色字体)与龙岩(棕色字体)表示古今两个县名是同一个地点,县治位于九龙江支流雁石溪上游的“杂罗口”。这幅地图在《龙岩地区志》中绘制为《唐代汀州区域图》登载于史册,忠于历史事实,颇为深入民心。当今有人还认为“杂罗口”在汀江流域,显然不是无知,而是故意。
笔者对晋代新罗县、唐代杂罗县与龙岩县三个县名的考证主要依据二部志书,一部国家地图集,可谓顶级证据。
一是唐代李吉埔主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且最完整的地理总志,成书年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正处于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宪宗皇帝和宰相李吉甫都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君臣共事七年,创造了许多业绩,疆域之大,基业之稳固超过历朝历代,《元和郡县图志》就是记载盛唐辉煌巅峰的地理史册。李吉甫(公元758~814年)知识渊博,专著颇多,其中著有《十道图》《古今地名》更显示他有丰富的史地知识,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完成了《元和郡县图志》,此书学术价值和权威性很高,是历代公认的。此外还由于成书时间距杂罗县改名为龙岩县时间只有71年,距龙岩县改隶漳州只有36年(那时李吉甫正好56岁),堂堂一个当朝宰相,史地知识丰富造诣很深的大手笔老行家老行家,难道会把“
杂罗口”“杂罗县”搞错?宪宗这位年青有为的明君也会容忍这样明显的错误?简直不敢想象!
二是清末著名学者陈衍主编的《福建通志》。陈衍(1856~1937年)知识广博,对福建历史和典籍很有研究,经过审慎考证,甄别真伪,去伪存真得出结论,所加按语确实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前面已有评论,不再赘述。
三是谭其骧主编1982年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历史地图的经典之作,对地名的确认或命名是代表国家对这志土地行使管辖权。出版中国历史地图是经过国家权力机构审定的,具有国家文献的唯一性和最高权威性。
现在,“新罗”、“杂罗”两颗史海遗珠已浮出水南,不再鲜为人知,进行考证也大有人在。如果找不到更别权威的史料和文献推翻“新罗及汀州统名,杂罗及龙岩专名”的结论,就该把“新罗”归还古汀州首府今长汀县历史博物馆民藏,“杂罗”存入龙岩县历史博物馆陈列。笔者希望今后不再被混用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