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行政管理 > 正文

从“三步走”到“两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8/02/11

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行政管理-从“三步走”到“两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人均GDP将在2021-2025年期间超过12000美元,GDP规模将在2030-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在悲观情形下,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美国的31.2%,乐观情形下约为美国的41.6%
1/view-8989329.htm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是对前期“三步走”战略的继续和深入,意味着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成为新的奋斗目标。
  本文梳理了从“三步走”到“两个一百年”再到新时代“两阶段”的发展与演进,这些战略目标具有系统性、继承性、连续性,同时立足于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目标的内涵也不断调整和丰富。从过去的实践、未来发展条件看,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可期。预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21―2025年期间超过12000美元,GDP规模将在2030―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在悲观情形下,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美国的31.2%,乐观情形下约为美国的41.6%。
  从“三步走”到新时代“两阶段”战略目标的演进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总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从“三步走”到“两个一百年”再到新时代“两阶段”,中国领导集体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目标具有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1.“三步走”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新历史时期国家建设道路。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分两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大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并明确时间,提出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时期的目标总体较为冒进,但也为后期部署提供了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后,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但立足于基本国情,也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挑战性,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规划步骤也更加科学具体。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式的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逐渐清晰,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及小康目标,制定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规划。之后,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更加全面和长远的思考。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不仅分两步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并且要在21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提出与发展。面临世纪之交,中共对“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开始进行规划。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到在20世纪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新的?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侯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侯,就能够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初步提出。5年之后,在对历史、当前和未来发展阶段和内外部条件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中共十五大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建党一百年(2021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建国一百年(2049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一个百年的前10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2002年,中共十六大更具体地设计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提出了涉及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此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奋斗目标。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首次纳入了人均GDP的量化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中增加了“和谐”二字。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纳入居民人均收入目标,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正式概括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新时代“两阶段”的提出。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这也是未来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路线进行了细化,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还增加了“美丽”两字,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国家的内涵。   从“三步走”到新时代“两阶段”战略目标演进的特点
  第一,具有系统性、继承性、连续性。从“三步走”到“两个一百年”再到新时代“两阶段”,中共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路径是在统一框架体系内一步步清晰化、具体化。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给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轮廓,规划了从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目标。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间是较为具体的中期目标,即国民经济每10年翻一番,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则确立了长期发展的总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是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成为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中共开始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行具体部署。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成为部署的重点。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到2020年经济翻番的目标。2017年,中国迎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进军,中共十九大对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两阶段”战略,对第二个奋斗目标的路径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在继承过去“现代化”战略构想的基础上,邓小平结合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1979年就曾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2年更明确提出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就是达到小康水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解决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发展问题,各阶段战略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密切联系,并在相应的年代节点设定了翻番的经济指标。从各阶段的完成情况来看,基本都超计划完成(见表),这也体现了制定目标的务实性和科学性。中共十九大更是针对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背景,强调追求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增长。同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未来中国不仅要富起来,更要强起来;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战略目标的内涵不断调整和丰富。从经济量化指标看,最初的“三步走”战略主要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之后不断丰富为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奋斗目标,随着中国形势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其内涵也有所调整。在发展初期,小康主要是使人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使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收入增长是主要标准。1987年,邓小平提到以1980年为基数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达到500美元,到20世纪末再翻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更重要的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小康社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除物质生活外,还特别注重人民精神生活、民主权利、生活环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全面脱贫提上日程,也成为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之一。中共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到,要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此外,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发展丰富,最初“四个现代化”目标更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中共十七大在过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增加了“和谐”二字,中共十九大进一步加入了“美丽”二字。
  实现新时代“两阶段”战略目标的前景与测算
  1.前景判断。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莺椭泄?发展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意味着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成为新的奋斗目标,这是对前期“三步走”战略的继续和深入。同时,在战略步骤上将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一是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然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时间较过去计划提前了15年,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但这是基于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适应中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从过去的实践、未来发展条件看也具有可行性。
  从历史实践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远超预期。经济建设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体制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和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各个时期经济目标都提前实现,比如1990年较1980年GDP翻番目标提前到1987年实现,2000年较1990年GDP翻番目标提前到1997年实现,2020年较2000年人均GDP翻两番在2017年就可以实现,各年GDP实际增速也均高于政府预期目标。中国GDP总量目前稳居世界第二,占美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6.7%上升到2016年的60%。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60%左右降到2016年的30%左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从1982年的65.5%提高到2015年的96.3%,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2016年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岁提高到2015年的76岁。政治建设方面,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制定完善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评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单位GDP能耗从1980年的2.664吨标准煤/万元降低至2015年的0.662吨标准煤/万元。过去现代化各领域的较快发展为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未来条件看,中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作出全面部署。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过去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与需求的变化升级不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速度给出具体的要求,而是更加强调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绿色的经济发展。未来中国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现代化。沿着中共十九大在各方面所作出部署继续努力,未来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问题不大。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虽然中共十九大报告弱化了经济增速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经济增长,未来要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基础,中国经济也仍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从供给看,虽然人口数量型红利在减弱,但人口质量型红利正在形成与积累,这既有利于促进劳动力与产业升级的对接,又能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资本相对充裕,中国国内总储蓄与GDP之比要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也要高于日、韩、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能为资本形成奠定基础。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向不会变,这将有助于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释放新一轮的改革红利。从需求看,中国人口规模大,中产阶级数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广阔,全面脱贫的实现也有助于拉动消费和需求。同时,城镇化建设和中西部发展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着力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l展水平相对滞后,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未来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还会拉动消费的强劲增长。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较大,东部地区人均GDP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是引领转型升级和开放创新的主力军,而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等优势,通过后发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机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前景测算。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未来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进行估算。在估算中有三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估算用的是对实际经济增速的假定,计算出的是基于某个基期不变价的实际值,与名义值不同,并且估算期越长,实际值与名义值之间的差距越大。二是不同基期的选择对估算影响较大,在对比估算结果时弄清所选择的基期是前提。三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人均GDP比GDP规模更有意义,基期的影响也相对更小。基于此,我们选取2016年为基期进行测算。同时,我们适当参照日本、韩国经济下台阶时的经济增长情况,日本、韩国分别从1973年、1996年开始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日本在1974-1991年这18年间平均增速为4.1%,韩国在1996-2014年这19年间平均增速为4.1%。考虑到中国仍有较多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幅度将小于日本、韩国。
  综上所述,结合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假定中国2021-2025年平均实际增速为6.3%。2025年之后我们假定两种情形,一种相对乐观,经济增速减速较慢,2026-2035年平均增速为5.6%,2036-2050年平均增速为4.3%;另一种相对悲观,经济增速减速较快,2026-2035年平均增速为5%,2036-2050年平均增速为2.7%。美国过去30年的经济平均增速为2.6%,考虑到美国经济总体相对成熟,假定未来以2.6%左右的速度增长。以此估计,中国人均GDP将在2021-2025年期间超过12000美元,GDP规模将在2030-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在悲观情形下,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美国的31.2%,乐观情形下约为美国的41.6%。
  (作者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 上一篇资讯: [行政管理]
  •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