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相关资料 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看李商隐的诗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高鬟”与“桃鬟”的韵味——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看李商隐的诗
摘要:德国美学家、接受美学康斯坦茨学派的重要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在他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里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虚构与想象的看法,认为文学文本是虚构、现实与想象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的结果。虚构的三个功能选择、融合和自解是对经验、语义和文本世界的跨越,这三重跨越赋予文本以某种张力并使其得到释放。晚唐诗人李商隐“含思宛转,独绝今古”的爱情诗正是因为对虚构和想象炉火纯青的运用,才达到一种独特而浑融的诗境。本文以伊瑟尔的理论解读《燕台四首·春》,在印证前者的同时也使后者在前者的阐释中放射出被埋没的光彩。
关键词:伊瑟尔,虚构与想象,选择、融合和自解,李商隐,爱情诗,《燕台四首·春》
德国美学家、接受美学康斯坦茨学派的重要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在他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里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虚构与想象的看法。他批判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又吸收了新兴的符号学理论的成果,从而得出了自己对虚构和想象的系统观点。他对虚构化行为和想象力的理解在这本书的第一章《文学的虚构化行为》中得到了清晰而完整的表述,而且整本书都围绕着第一章这个中心。
作者首先对人们一直把文学文本看作纯粹虚构之物表示质疑,提出了“文学文本是虚构与现实的混合物”的观点,进而提出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为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论题。作者认为文本是虚构化行为的产物,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并不一定具有现实性,而只是一种符号化的真实。“虚构化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疆界的跨越”,但是它受主体引导和控制,所以并不等同于瞬息万变的想象。虚构作为现实和想象的联系者,“为想象对现实的越界提供了前提和依据。”作者以此否定了将虚构与现实对立起来的理论,并且阐明了虚构与现实及想象的关系。
接下来作者论述了虚构的三个功能,即选择、融合和自解。他认为文学文本包含着作者对世界的态度,所以文学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选择”的结果。选择是一种越界行为,它使对象脱离原有体系,变为具体可感的对象。被选择的因素进入文本后能使参照物对感知保持开放状态,从而形成虚构化行为的大背景。因此,选择是对文本相关系统和文本自身的跨越。融合也是一种虚构化行为,也是一种越界。融合所获得的关系性分三个层次——“相关程序”、文本的特定语境和语句层面的越界,在虚构所创造的新关系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因素通过文本而共生无碍。语句层面的越界与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句层面的虚构化行为使语言的指事功能转化成了“描绘功能”,形成新的参照物系统,它同时具有可虚构可想象性和不可转译性。所以,融合是使事物具体化和形态化,但又并不等于现实,而是“一种以既定关系为基础的特殊形式”,从而跨越了文本确立的语义学疆界。“自解”主要是文本解读的问题,作者首先指出,文本的虚构信号并不等于文本中的语言信号,它们须在作者和读者共享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才有意义,所以面对虚构的世界我们应该改变惯常的态度,将现实世界“悬置”起来,应该“就文本所关涉的世界来探索文本”,而非徒劳地追寻作者的本意。读者放弃自我的真实性,将那些非现实的事物看成现实。才能走进“把想象转化为经验的新领域”,充分发挥“越界”的想象又使其处于“具象”的参照系统的驾驭之下。正是虚构化行为的这种效果赋予文本以某种张力,它存在于客观事物和它所激发的无尽想象之间,“自解”使这种张力得到充分释放,所以“自解”实际上是对由“选择”和“融合”建立起来的文本世界的跨越。
从他对想象力的论述出发,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历来众说纷纭的李商隐的爱情诗。这里以《燕台四首》的第一首《春》为例来谈谈我对解读李商隐爱情诗的看法。先将诗作抄录于下:
「燕台四首·春」李商隐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 冶叶倡条遍相识。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从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看李商隐的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