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相关资料 -一粒沙中看世界,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一粒沙中看世界
----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如何关注细节
【内容摘要】: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本文就在平等对话、捕捉分歧、主体探究等方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椴铸教学细节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 细节 平等 探究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且是由细节来实现培养提高发展完善人的教学目标。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就是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关注细节,其实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师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所以研究“教学细节”, 锻造精彩细节应该成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在平等对话中精彩生成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和谐、开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他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资源。课堂上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平等对话情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撑,从而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如实录1:八年级《变革与争霸》中的商鞅变法
师:商鞅立木取信,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实行变法,他的新法内容有哪些?
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一个学生的语音未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便说:“老师,商鞅变法说谁在战争中的功劳大,授予的爵位就越高,他用什么办法知道谁的军功大呢?”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大家想想,假如你是商鞅,你想一个好办法来说说到底怎样知道士兵军功的大小?”
“谁杀死敌人越多,谁的军功越大。”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开创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平等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意愿,相互的启迪与质疑使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灵感不断地被点燃,再生资源也在启迪中不断地生成。
二、在捕捉分歧中精彩生成
在弘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这样的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这个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把个体的感悟置于群体之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熏陶感悟,启迪思维,明辨是非。如在学习“秦朝一统”时,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具体如下:
师:关于秦始皇这个人物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到目前尚无定论。现在同学们就是历史学家,你们看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他呢?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中心发言人要把你们组的观点整理好。(小组开始活动,同学们热情很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讨论。)
生1:我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封建帝王。他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800多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2:我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残暴了封建皇帝,干了不少坏事。他 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历史文化,从这点看可以说他是一个历史罪人。
生3:以上两种观点都太绝对了,按照哪种观点评价秦始皇都不太客观,也不公平。我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但总的说是功大于过。
师:确实,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他所作所为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不管怎么说应该实事求是,功不能掩过,过也不能遮功。
在这个课例当中,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智慧和情趣,运用教学民主和开放,通过优化互动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学习的生命主体,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自然生成成功的愉悦。
三、在突发事件中精彩生成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们让教师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教师准确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能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以利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不仅要考虑学科的自身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心理规律。在导入《多种多样的社区》一课时,我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区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社区而生活。你们想想一个人怎么可以离开社区而生活呢?……”
“一个人是可以离开社区而生活的”。本无意让学生来回答这一问题,可偏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叫了起来。这“节外生枝”的一叫,使我吃了一惊,不少同学都瞪着眼睛看着我们俩。
“怎么办?”“是捣蛋?还是怕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个念头在我脑中飞速闪过,“就给他一次机会吧。不能抹杀这难得的童心,要知道现在初三已不会有这样的学生了。”
“这位同学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不过如果是举手发言的话,那会更加好。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理由吧?”
“我读过《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一个人就在一个荒岛上生活了好多年。”那位学生站起来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一个人到底能不能离开社区而生活呢?”学生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我索性也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计划,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你们的理由,可以相互讨论。”……没想到学生们争论得还很激烈,不少同学都搜肠刮肚地找出一些依据来证明自己的理由。会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效果吗?虽然没有全部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
四、在主动探究中精彩生成
主动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每天经历的教学生活,要求自己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更期待着它能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言踊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这一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教学片段
师: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的祖国。下面请大家看表: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序。表中有组数据,2、3、4、5、6,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师: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76、80、126、119、55,这组数据又说明了什么?
生: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
师:我们再也不能自大地说中国资源丰富,我们只能说我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下面请同学们看书,请大家边看边议边问。(同步投影问题)①在看课本的过程中,若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一起探究。②联系你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或周边你所不懂的事物提出问题,看哪位同学提的问题角度更新,深度更深,看法更独到?
师:同学们,有疑问吗?若有,请大胆提问。
生:怎样提高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生:为什么中国的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得比较少?
生:在利用资源时,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资源?
生:怎样解决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
本案例中课堂成了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中继站”和“加油站”。不仅解决了学生进入课堂前的一些问题,而且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部分在课堂上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了,后面的问题因为条件有限,不能解决,安排到课外去了,但课堂上已经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有助于学生课后独立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盯着教学内容,而是要时刻注意学生,以及他们的发现,自然形成的问题,以便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