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工科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网络文化影响儿童道德和心理发展的机制探讨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网络因素网络文化对儿童道德和心理的影响,既与网络信息的题材、内容的设定有关,也与网络的特性有关。儿童为什么容易上网成瘾,原因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与网络的下列特性有关。
1.虚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性。 “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其本身来说,它无非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但这一看似寻常的数字化构成方式确是人类中介系统的又一场深刻革命, 其深远意义并不亚于以语言文字符号产生为标志的人类第一次中介革命。“因为语言文字符号还局限于指称意义对 本文所谓“儿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通常所说的青少年。从年龄角度看,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象的关系之中,是一种现实关系的表述和创造,语言符号创造了人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它指向不可能的可能,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从而使语言符号变成一种较低级的中介方式。” 从信息的存在状态和外在表现的无形性角度,人们通常将虚拟性理解为比特(Bit)的非原子特性,如没有体积、重量、密度、温度、压强等自然物理属性等。“它以知识、信息、消息、图像、文字作为自己的形式,以场的状态而弥漫在空间”,其特点是传输快、复制再生能力强、越用价值越高、超越自然物理时空限制等。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的超越。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所谓“虚拟”,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众所周知,人是一种符号动物,符号和人的存在具有直接统一性。诚如章士嵘先生所指出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符号是人类的创造物,它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人类在交流思想和组织社会生活时莫不借助符号。没有符号的运用, 社会生活就会停止,人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因为有了符号,前人和他人的生活经验才能得以积累和传播。由此可见,符号化是人造意义的生存活动,与之相联系, “虚拟”生存就是作为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义符号生存。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允许你实际进入自己想象力的产物之中”,并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虚拟现实虽然是虚拟的,置身于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感觉不到实体性的存在,但它给人们留下的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讲,“虚拟现实把抽象模型和实物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了。
它以‘虚拟’来进一步提高仿真系统的‘逼真性’,使得实物模型虚拟情景化,抽象模型形象具体化。无论是事物模型还是概念模型,都变成了虚拟世界中的现实,成为一种(虚拟的)情景模型,并且具有更高的逼真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它本身又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电脑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虚拟生存作为人类的一种新的文化生存方式,是对人的物质性生存的一种突破和超越,它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空间,而且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人的智力和心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然而,也正因为有如此高度的“逼真性”,虚拟现实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难题。
比如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如何区分是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还是生活在虚拟的现实中?在以往,真实经验是人类判别事实真相的一条主要途径,然而由于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获得的人工经验完全可以与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相媲美,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如何判别自己的实际处境就很值得考量了。尤其是儿童,由于实际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如果整天与虚拟的网络打交道,就很容易混淆虚拟和现实、人工经验和真实经验的界限,甚至以虚为实,变成数字化人,将虚拟的网络空间视为整个世界,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屏幕前而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很容易迷恋网络,产生逃避现实的倾向。笔者的研究表明,由于虚拟网络交往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已有部分儿童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
2.隐匿性。隐匿性是网络的又一重要特性,也是网络深受网民尤其是网童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隐匿性,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人们使用网络时倾向于使用隐蔽和匿名的特性。“在网络那头,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名言,则是对网络隐匿性的最好注解。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网络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符号在隐蔽的状态中进行的,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聊天等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陌生的网友之间使用视频聊天的并不多。笔者的研究表明,在网上,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使用匿名(网名)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是很正常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总是受到一定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人才会有不自由感,也才会苦苦地去追求所谓“自由”。而网络的隐匿性正好为人们追求自由提供了便利。比如说,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要想一夜成名几乎比登天还难,然而在网络时代这样的事情相对而言就容易得多,依靠网络一夜成名的所谓“网络红人”在当今时代已绝非罕见。再比如说,在传统社会中,一个学生要想对老师加以评头论足或发泄不满往往也是很困难的(尽管在日记中他可以这样做,但他总是有点儿提心吊胆,生怕被老师或家长发现),然而在今天,如果你进入孩子所在学校网站的贴吧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情况是多么地不一样,孩子们不仅敢于提出各种建议,而且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包括一些尖锐的批评。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网络是匿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