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文学召唤——重谈电影的文学性,希望对需要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文学召唤——重谈电影的文学性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6页4115字)
说明:摘要:在世界电影正通过高科技大踏步走向"景观化"的时候,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艺术规律认识和表现技巧的掌握也发生着飞速的变化.《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国产“大片”,摄影技巧之高超、场景设计之精美,令人惊叹,对电影的视听构成规律和表现技巧的探索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发展中最活跃的一个方面。但同时,由于普遍存在重摄影轻编剧、重画面轻故事、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这些国产“大片”也遭遇了“文学性不强”,“文学品位不高”的质疑或“围剿”。在对电影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不懈探寻的同时,重新认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唤起对电影的文学价值的注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电影 大片时代 召唤 文学
一“千万不要忘了文学”
电影艺术的历史真可以说得上是年轻的"历史",充满着年轻的活力和无限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艺术是在吮吸着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乳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乃至羽翼丰满的。在这些艺术形式当中,文学和造型艺术(平面绘画和空间建筑)无疑是对电影起着最为本质影响和决定性作用的两种艺术门类,其它一切艺术门类都以这两种艺术表现途径为核心,共同参与到电影艺术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缜密而庞杂的整合功能的创作体系当中去。而文学和电影创作的关系,有着一个充满了既相互依赖又不断相互冲突乃至颉颃的曲折过程。
陈荒煤在《电影剧作》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不要忘了文学》一文,指出“电影艺术的创作繁荣 ,首先要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影片需要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文学创作为基础”,并提出在“强调电影是综合艺术,强调电影的特性、特殊表现手段,强调电影剧作的电影化”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文学”。
目录:一“千万不要忘了文学”
二、中国电影大片之怪现状
1 思想内容的单薄
2 典型形象的缺失
3 叙事拙劣
4 风格单一
三 结论
参考文献:⑴汪流著 ,《电影编剧学》[M]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⑵蒲震元、杜寒风主编,《论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电影理论: 迈向21 世纪》,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年版。
⑶张骏祥,《对电影的基本看法———在上海业余电影创作评论学习班上的发言》,《张骏祥文集》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
⑷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年版, 以下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书, 有关荒煤的引文也出自该书。
⑸ 张振华,《我国“影戏”传统及其文化嬗变》,《北京社会科学》 1997 年第2 期。
⑹叶元,《电影文学浅谈》,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作者点评: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电影理论界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电影不是文学,电影也没有文学性。"对当时的电影创作影响很大,导致了一定时期内电影作品中淡化甚至丢弃情节、削弱人物的性格化色彩等景况,今天再来回顾,的确是走了一段弯。虽然强调电影的相对独立性是对的,但是同时,不应否认的是:电影同其他一切艺术形式一样,本质上也同样具有诗性,而诗性恰恰也正是文学性的最高形态。强调了电影特性,就以为可以不要求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那会有失偏颇。“摆脱文学的羁绊”等提法更是不利于电影创作的活跃,创作队伍的壮大,最终不利于电影艺术与电影事业的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