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希望对需要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8页12240字)
说明:摘要:“中国近代在翻译和引进西方学术的过程中,对其基本概念或术语往往采取译词重于借词的方法,从而引发中西学术思想转换中的“名实之辨”。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黑格尔之哲学定义既使在当时的欧洲也仅是一家之言,尤其在黑格尔之后迄今近二百年间,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鉴于科学主义的价值缺失,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一、从“名实之辨”看中西转换
近代西学东渐,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界涌现了一批外来名词。如果这些名词所反映的对象中国本来没有,完全是从西方传来的,一般不会引起争议。如果指称中国固有的事物,争歧往往不断,并常常困绕我们。这里,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逻辑困境,按照中国的术语,是一个“名实”关系
问题。也就是说,这些西来的“名”,究竟能否正确地反映中国的“实”?
逻辑问题应从逻辑上解决。中国先秦就有“名实之辨”,孔子提出了“正名”,主张“名”要正确地反映“实”,即荀子所说的“名闻而实喻”,从而达到“名定而实辨”。荀子还极力地反对“以名乱实”、“以名乱名”和“以实乱名”的现象。中国古人之所以十分重视“正名”问题,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名实淆乱成为一种不祥的社会征兆。足见名实之辨并非只是一个逻辑和哲学问题,它透露出一种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上的深刻危机。
欧洲中世纪有“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对峙,争辩的焦点也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即“名”与“实”孰先孰后的问题。“实在论”主张一般高于个别,即概念(名)是真实的存在。而“唯名论”坚持认为“一般”只不过是个“名”,而个别才是“实”,即真实的存在。在欧洲哲学史上,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近代的黑格尔,都是与“实在论”息息相通的,他们把“名”(概念)看成第一性和决定性的,“实”只是“名”的派生;而另一部分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把“实”看成第一性的,“名”依“实”而存——“个别先于一般”。所以列宁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师徒二人的争论看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这里,逻辑问题转换成了一个纯粹思辨哲学的问题。欧洲的“名实之辨”在本质上不仅反映了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两军对垒,而且一再使欧洲哲学争讼陷入二难困境,它从思想深处映射着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客观悖论。
目录:一、从“名实之辨”看中西转换
二、“黑格尔标准”和“西方主义”
三、“否定之否定”——形而上学的怪圈?
参考文献:庄子. 德充符(A). 陈鼓应. 庄子今译今注(C).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V1(M). 贺麟、王太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利玛窦. 利玛窦中国札记(M). 何高济、王遵仲、李申.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曾德昭. 大中国志(M). 何高济.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Martin Martinius. Sinice historie decas prima(M). Amsterdam: Joannem Blaev, 1659. 参见胡阳、李长铎. 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考(M). 布鲁塞尔: 太极科学出版社, 1998.
莱布尼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A).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册(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黑格尔. 历史哲学(M).王造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V3(M).贺麟、王太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杜小真、张宁编.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何兆武、李约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