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希望对需要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7页12749字)
说明:透过社会结构变迁的外在表象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理念,揭示发展的深刻寓意,这是社会发展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在当今时代,发展呈现着变加速运动的态势,而不再以固定的节奏行进在历史的序列中。此种现象强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结构的惯性,使社会结构日益清晰地在人们面前现出其“庐山真面目”。这标志着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理解历史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做出这种尝试:以社会结构变迁作为外在地把握历史、走进历史的一个重要向度。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论
社会结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人们从社会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冲突中,在不同的层面上认识社会结构,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这些思想遗产既体现着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结构现象的合理性认识,成为唯物史观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便是继承这些合理的思想资源,深刻总结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为认识社会结构变迁提供的客观条件,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当代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为主导产业革命,使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导致的社会结构的激剧变迁,这也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创造了条件。
(一)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
循环论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结构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狭窄的领域,由于发展的节奏比较缓慢,因而他们只能从自然的节律中把握变化,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更替,等,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循环论的认识。在这种循环论的支配下,事物他们来说呈现着一种“圆圈”的结构状态。如在《易经》中,古代学者认为,一方面,构成事物的要素是有限的,但由于它们组成不同的结构,因而形成五颜六色的事物,而所有这些结构又都是首尾相接的圆圈(每个要素可重复出现)这就决定了它们能够发生无穷变化,能从有限中引出无限;另一方面,结构流转和形式变化的无穷,决定了事物种类的无穷。一切新事物都是在这种循环结构的变动中产生。这种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能动性,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激发人们在有限的舞台上,导演出威武雄壮的感人戏剧。
构成要素固定不变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涉及到社会结构问题。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讨论了社会结构,他认为,整个社会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部分构成,由此形成了上尊下卑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在他看来是不可改变的。司马迁在思考社会结构的时候比较重视工商业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此外,他对游侠、儒者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他们都是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总体来看,当时所讨论的社会结构,主要是社会的人员构成,还没有涉及社会的组成部分。亚理士多德从“人是一个政治动物”出发,阐述了城邦政治学。他认为城邦可以满足人的政治动物的本质。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亚理士多德强调城邦的整体性,公民是城邦的一部分。由此出发,他构建了城邦的社会结构。他认为城邦的社会结构是多维、多层次构成的,具体包括家庭集合体、经济阶层的系统(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身份集团的系统(平民和贵族)、等级系统等方面构成;从人员结构来看,城邦社会由9部分成员构成:农民、工匠、商人、佣工、武士、祭司、富人、行政人员和司法人员。亚理士多德认为这9部分人构成了城邦社会的整体,缺一不可。孔德把他的社会学分成两大类:研究社会稳定与秩序的社会静力学和研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主要侧重于社会结构的解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动力学中,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理性的发展都合乎规律地经历3个主要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显然他把实证阶段看成是最高的阶段完全是从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出发的。
目录: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论
二、社会结构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
三、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哲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