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希望对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6页10898字)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分歧很大的焦点性
问题之一。由于这场讨论在最深刻的基础意义上,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确切地说,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点上——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的理解,对相关的研究加以清理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研究背景简析
汉译“本体论”(这一旧的译名的准确性已经受到广泛质疑,详后),本来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ontology”),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未从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就中国哲学界的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在研究和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即使在工具书和哲学史教科书中提到,也大多是作为批判或否定的对象来对待的。所以直到1980年出版的《辞海》中的“本体论”条目,仍然把它视为“资产阶级的哲学术语”,而被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面研究和叙述之外。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看,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学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本体论”(这里应称为“存在论”,详后)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且已经形成为哲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分支——形而上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完全“断裂”开来,势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建设。
目录: 一、研究背景简析
二、主要分歧论评
三、深化研究的对策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