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马克思经济学论文,希望对需要马克思经济学论文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3页5206字)
说明:1.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的出现和第三产业的崛起,生产过程投入的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资本要素和自然资源等非劳动因素相对增多,"非物质生产人员"日趋增多,劳动价值理论面临着两方面的新挑战。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外部。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内外分野。劳动价值论者坚持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非劳动价值论者则持否定观点,认为非劳动因素如资本、自然资源也创造价值 。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二方面的挑战来自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内部。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窄、中、宽三派。由于三派均承认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争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故属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内部的争论。
这一争论是在当代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19世纪,马克思是以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为模特作经济分析,建立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他以"物质生产"领域为对象研究劳动价值理论,舍象了第三产业因素。这在"非物质生产""微不足道"的时候,问题还不突出。
然而,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由"非物质生产部门"构成的第三产业日趋增大。到九十年代初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一百多年前的20-30%增长到60-70%,在中等发达国家中也达50%左右。它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的统计
资料,198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为55.6%,到1996年更高达60.7% 。
这样,就形成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一系列新挑战: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如果是,那么,有何理由把创造当代社会巨额财富的功劳只归功于投入量仅占30%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无视投入量占70%的"非物质生产劳动"?如果比重占70%的第三产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那么他们只能靠瓜分仅占30%比重的第一、二产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为生。这不是会推论出他们是像资本家一样的靠别人创造的价值为活的社会"寄生虫"吗?如果并不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对传统劳动价值理论应作什么新界定和新解释才适应新形势?其"边界"应划到什么范围?新界定会不会背离劳动价值论?
面对新挑战,劳动价值论必须加以发展才有出路。我认为,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条:
其一,面对劳动价值论的外部挑战,必须扩大劳动外延,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局部劳动扩展到总体劳动,从单纯的体力劳动扩展到脑力劳动和管理劳动。
目录:1.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外部
2.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二方面的挑战来自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内部
3.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4.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