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希望对需要书与“書”字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哲学问题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8页9895字)
说明:内容提要:本文尝试通过文字的演化和沿革研究,还原同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华夏文明文字和现代概念意义的哲学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字结构和释意中的哲学内涵和意义,阐发和描述文字的概念与逻辑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和探讨,来揭示文明史演化和沿革中所形成的典藉文献在释意和解读、评价和鉴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操作的配置和继承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本文还通过比较华夏文明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和以古希腊哲学为传统特征的西方哲学基本问题,摸索两者在基本问题界定和研究取向(方法论)上的差异,并寻求对二者进行衔接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书,文字,哲学,对象, 概念,逻辑
从文明史的演化和沿革视角来考察,“书”是文明史演化和沿革中的知识和精神积淀的载体。从文明延续和文明继承的角度考察,对传统典籍文献的解读和阐发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演化、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但是在文明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表述知识和精神积淀载体的文字结构和语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了传统典籍文献解读和阐发的歧义,因此文字字型结构及其语义的还原、回复和澄清,对于传统文献的解读、阐发和文明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书”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的演化关系为例,阐述文字结构和语义的演化过程,进行范例性的说明。
目录:一、“书”的现代释意
二、“书”字结构的演化
三、“书”的字型结构与“书”字释意的关系
四、“书”字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
五、结语
参考文献:刘涛著《文明史演化的逻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1月•上海
汤可敬撰 许慎原著《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1997年•长沙
《新华字典》 商务印书馆 1998年•北京
《汉语大词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5年版
汤成元主编《金石字典》 中国书店 1995年10月版
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年•成都
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 1998年9月版
苗田力主编《希腊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岳麓书社 1988年•长沙
胡奇元 方环海撰《尔雅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上海
冯达甫撰《老子译注》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1年•上海
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5年•上海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上海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西安
张立文主编《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北京
陈克明著《群经要义》 东方出版社 1996年•北京
[西汉]董仲舒著 苏兴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 1992年•北京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北京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 1963年•北京
胡适著 耿云志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7年•上海
王风阳著《汉字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长春
李敏生著《汉字哲学初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北京
李圃著《甲骨文字学》 学林出版社 1995年•上海
尹黎云著《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北京
[德]海德格尔著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北京
作者点评:通过前文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创造的同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文字,其文字的字形结构与取意具有内在的联系。仅就本文探讨和分析的“书”(書)[21]字而言,从甲骨文的“肀” 和“”、周秦的“”到汉隶的“書”,都对现代应用的“书”字的概念和释意构成了影响(字意的限定和扩展)。因此,对文字的字形结构和演化、沿革史的研究,整理和比较文字释意的演化、发展历程,对于正确解读和阐发华夏文明的传统精意,准确、完整地解读和诠释华夏文明经典典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不但关联影响到文字结构和释意演化、发展的历程,而且关联影响到对相应时期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藉文献的解读和诠释。战国以降,对前人文献的曲解和歧意,其根源大都在此处。
一个文明在其演化、发展和沿革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文献典藉,包含了该文明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物象”和“现象”观察、思考形成的经验、认识和精神思想的优秀成果,是一个文明演化、发展的基础和精神食粮。国外的宗教文明和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的西方方法论范式,对传统典藉的研究和社会实践操作的借鉴继承,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世代相因的宗教教义和自然法)。对于华夏文明而言,历史演化和沿革中,历代对于古典文献研究的重视和经典典藉在社会实践中地位与社会意义的认定,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化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华夏文明传统的众多领域中的问题和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百余年的交融。在这一趋势中,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无论是闭关锁国还是全盘西化都不是国策。这就给现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评价、鉴别自身的文明传统,比较、鉴别、借鉴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社会政策实践操作中给予有效的配置。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已经是一个涉及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国策问题了。
本文尝试从“书”字的文字演化、沿革立论,并应用文字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文明演化和古典文献正确解读和归结的角度。笔者的这一探讨和尝试,或许是还原华夏文明的哲学基本问题、 正确解读古典文献以及比较与衔接中西文明的一个思路和方法,现在将其整理出来,以期与同道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