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应用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中国化”的本质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时,是否需要民族化呢?这是大有歧议的。时至今日,国外仍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认为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民族主义的。然而,铁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也能够中国化。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尽管在其早期,人们尚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毛泽东为代表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已经走上了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之路。在30年代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运动中,有人提到过“中国化”问题,但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化”,1938年4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也曾提出过“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向题。但从现在所掌握的文字资料看,真正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化”做出系统、科学说明的是毛泽东。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基于建党17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说,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这次会议以决议的形式号召全党要“学会灵活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②.这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上,在30年代末已经超越了经验性的认识,升华凝结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原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沿着更加自觉、趋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概括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可以归纳为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不是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立场。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在讲“中国化”问题以前,先明确讲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问题,认为经典作家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并且尖锐地指出了我们党的马列主义修养还不高,这就需要学习,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毛泽东还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③。以上说明,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化”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国际性,而不是相反。正如美国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拉特•施拉姆所断言的那样:毛泽东“已完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而且全身心地投身于世界革命。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仅仅为其民族主义目的而利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是荒谬的”④。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以某种方式变成中国式的东西,使其带有中国民族的特性,赋予它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上的国际性与形式上的民族性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生作用,必须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通过中国优秀思想传统的作用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郑重写道: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⑤。他尖锐地指出:洋八股必须休息,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是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才能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相反,“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