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为:围绕“主义真”问题,引导大学生树 立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围绕“品德正”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人品;围 绕“方法对”问题,启迪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
青年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帮助大学生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解决“主义真”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道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就此,本文想就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中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功能;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任何哲学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哲学总是以一定的理想引导人、塑造人。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如果没有哲学,就如同走进一座庙宇,“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P159)马克思更是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P121)它会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人生的道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认为:“哲学者,笼统地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P345)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为哲学而研究哲学,他们关心的是人类解放。随着资本主义的近代兴起,人们发现资本主义并非启蒙学者所设计的那样,是所谓“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于是就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的各种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种种生动描绘,其典型代表就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这种批判是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的继续,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马克思早在 1842 年,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新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他明确地宣布“要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更切实地加以讨论。”(P436)正是这个动机促使他和恩格斯合作,努力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P67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人类解放事业的“头脑”。因此,我们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实现,揭示其真理性和规律性,帮助人们树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理想观,并体现在行动之中,解决“主义真”的问题。
哲学与政治主张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哲学的阶级性。说到底,西方近代哲学都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各种哲学表达。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伟大变革,他所达到的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其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哲学批判,把社会主义学说提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这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都明显地表明了这种特征。马克思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P57)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对理想合法性的思考和考验。从全球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理性的膨胀造成人文精神陷入危机;各种人类生存困境的痛苦,又使人们普遍对理想抱幻灭的态度。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再到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人,他们的哲学主张都对此表示关切。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西方的某些政客就此宣称社会主义已经“彻底失败”,历史已经“终结”。国内一些人受到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的影响,也将政治信仰等同于“乌托邦”,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国内,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冲击。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消极作用,致使某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决不能放弃或淡化它的政治功能,应当自觉服务科学论证三个“必然”性,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